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下稱“《總體方案》”)。
有專家學者指出,《總體方案》聚焦高新科技、特色金融、醫療健康、文旅會展等現代產業,其中科技創新被擺在首位。這意味著,合作區未來將成為高新科技產業的聚集區和戰略高地,有望吸引更多的科創企業進駐。
南都記者獲悉,2021年4月格力電器成功競得橫琴金融島用地擬建格力電器總部大廈;8月,小米也成立了橫琴小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和橫琴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此前,橫琴合作區中,還出現了360、星輝娛樂、恒基達、亞光科技等上市公司子公司的身影。
科技創新被擺在首位
《總體方案》重點規劃了四大產業以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其中,發展科技研發和高端制造產業被擺在了首要位置?!犊傮w方案》指出,合作區要大力發展集成電路、電子元器件、新材料、新能源、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生物醫藥產業。加快構建特色芯片設計、測試和檢測的微電子產業鏈。建設人工智能協同創新生態等。
此前合作區已有一定的產業基礎。根據天眼查提供的數據,目前珠海橫琴約有超7500家互聯網、科技相關企業,有限責任公司占比超93%,超40家有過融資歷史。從注冊時間來看,超6500家相關企業注冊成立于2016年之后,2017年和2018年新增數量較多,分別新增超1400家和1800家,今年新增數量已超1000家。
南都記者進一步梳理上述數據發現,科技推廣應用、商務服務業與零售批發業是上述注冊公司的主力軍,注冊數量分別為2203家、2038家以及1490家。此外,研究和試驗發展為516家,軟件與信息技術為409家。其中,既有數量眾多但體量較小的中小型企業,也有格力集團、TCL科技、小米、360、名創優品等知名科技、互聯網以及零售企業注冊的分公司。
隨著《總體方案》的發布,高屋建瓴的頂層設計、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以及優惠的稅收政策將吸引更多人才與高新技術企業。
南都記者獲悉,我國企業所得稅執行的是25%的稅率,在西部的鼓勵性產業以及一些自貿區內,按15%征收。根據《總體方案》,對合作區符合條件的產業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對在合作區設立的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企業新增境外直接投資取得的所得,免征企業所得稅。對在合作區工作的境內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其個人所得稅負超過15%的部分予以免征。
艾媒咨詢CEO張毅向南都表示,人才是科技企業最重要的資源,是其核心競爭力的源泉?!犊傮w方案》完善了外國人才簽證政策,便利國際人才參與合作區建設,支持引進世界知名大學,建設國家級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等舉措,吸引高精尖人才的同時,也能調動相關科技企業落地的積極性。
格力、360、小米等積極布局合作區
“格力會將研發等項目都放在橫琴,未來格力的發展和橫琴也會是深度捆綁的,后續也會借助橫琴區位優勢進一步發展跨境電商相關業務”,格力電器方面向南都記者表示,該公司一直有扎根橫琴的計劃,此前便打算在橫琴落地總部大廈,2021年4月,格力電器成功競得橫琴金融島的一宗旅館、商務、金融用地,便是用于建設格力電器總部大廈。
格力還表示,隨著橫琴總部啟用,格力電器和澳門的高校、科研院所之間還會有包括人才引進等更緊密的合作,“我們未來會著重布局高端制造,在智能裝備、數控機床、精密模具、智能家居等領域加快步伐,持續探索互聯網+制造業的融合?!?/p>
除了格力這個土生土長的明星科技企業外,在合作區中也出現了諸如360、小米等“過江龍”的身影。
2020年8月,360曾與珠海市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安全城市建設、新型智慧城市展開深度合作。其中,360城市安全集團國際總部將落地橫琴新區,總部將組建本地化團隊,充分發揮橫琴新區作為粵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的區位優勢,立足橫琴,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并輻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其次,360還將建設五大國家級平臺和能力中心:國家大數據安全靶場、網絡安全專業人才培養基地、網絡安全雙創服務基地、協同安全技術平臺和創新中心,以及參與建設工控云安全系統。
天眼查顯示,在8月份,小米方面相繼成立了橫琴小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和橫琴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兩家公司的經營范圍均包括:新能源汽車整車銷售;新能源汽車換電設施銷售;新能源汽車電附件銷售等。
此外,相關資料顯示,在今年7月,星輝娛樂、恒基達、亞光科技等上市公司也紛紛在合作區成立子公司,開展相關業務。
專家解讀
合作區不僅要民營企業注入活力,也需要“國家隊”進場
在北京師范大學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關成華看來,此次《總體方案》在科創領域中有三大亮點,分別是明確提出要進行科技新基建、為粵澳產業協同指明方向以及描述特色示范領域新場景。
關成華表示,《總體方案》提到要實施國際的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要高標準地建設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院校的產學研示范基地,構建技術創新轉化中心,而這些都是以往整個澳門乃至整個大灣區珠江西岸缺少的。如今,通過科技新基建的建設,解決基礎設施創新主體缺乏的困境,優化科技要素資源配置,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總體方案》也為粵澳產業協同指明了方向。目前,合作區存在澳門產業單一、珠海相關產業基礎也不夠突出的情況。而《總體方案》提出的發展四大產業與廣東省提出的培育20個世界先進戰略性產業集群方向一致,說明要舉廣東全省之力打造粵澳深度合作區,快速提高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競爭力。
《總體方案》還描述了芯片產業鏈、人工智能生態、互聯網產業集群等特色示范領域的新場景。不過,關成華認為,從技術角度而言,目前澳門和珠海還是難以支撐上述場景商業化運用的,要實現跨越式發展不僅需要格力、小米、360等一系列民營高科技企業注入活力,也需要“國家隊”融進來,需要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鐵塔,甚至集成電路的相關企業,以及大型科研項目和高端制造項目落地,相關應用場景才能夠發揮作用。
“合作區不是簡單地去做珠海和澳門,或者周邊地區的存量文章,而是要去思考如何尋求優質的增量”,關成華表示,合作區借助澳門政府制度優勢、雄厚財力以及宜居環境去吸引國際頂尖人才,凝聚國際資源,依靠橫琴背靠大灣區福地的雄厚人才優勢、政策優勢去引進內地人才與企業。但同時,合作區還要看到科技創新資源在哪,高端要素在哪,要放眼全球,內部資源要整合好,但更重要是要站在全球角度去配置資源,將高精尖新的產業引到合作區中,留得住企業,發揮好作用,才能有輻射和外溢效應,帶動珠海、澳門乃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