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痛好治“心里苦”難療
深圳團隊發現新的痛覺神經元,相關研究可用于疼痛治療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8月9日訊(記者 袁斯茹)被咖啡燙到,人本能地會縮手,甚至摸耳垂,這是遭受生理痛觸發的自我保護行為。但有大量的重度慢性疼痛患者,不得不長期忍受生理痛和“心里苦”帶來的雙重煎熬。目前的藥物能緩解生理痛,卻不能安全有效地緩解心里苦。對此,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黃天文研究員在哈佛醫學院期間,發現了一條專門負責“心里苦”的神經通路。成果發表于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雜志(Nature),他回國后正繼續這一研究。
在長期的疼痛動物實驗中,人們常以生理痛作為指標,而真正發生病變的心里苦神經環路,并沒有得到治療。反之,有些藥物可能作用于心里苦的神經環路,卻因為對生理痛沒有影響,而被誤判為無效,從而失去了進入臨床試驗的機會。
“比如給小鼠使用某種藥物后,它面對外部刺激不再抬腳或躲避了,人們就判定這個藥是有鎮痛效果的,但在臨床使用中收效甚微,因為患者的‘心里苦’可能沒得到有效的緩解。”黃天文告訴記者,“因此研究小鼠如何表達痛苦情緒,從而幫助設計鎮痛藥,是我們此次研究的重點?!?/p>
黃天文團隊將重點放在了脊髓背角神經元,并開始逐個分析里面的各條神經通路,最終將目標確定在一類叫TAC1的神經元上。
“我們給小鼠設置了兩個房間,每次進A房間就會被夾,進B房間不會被夾,經過幾天的反復訓練,即使進A房間不會被夾,小鼠依然會對這個房間表示厭惡。因為之前的疼痛經歷已經形成了學習記憶,小鼠進入這個房間就會激發負性情緒,也就是覺得‘心里苦’”。黃天文說。
而團隊發現,缺失TAC1神經元的小鼠,即使再次進入A房間,也不會表現出厭惡情緒。
這一實驗表明,小鼠在沒有受到實際生理疼痛刺激的情況下,依然會根據自己先前的經驗和產生的痛苦情緒,作出對應的行為。
“我們的研究首次發現了脊髓背角里TAC1這類神經元的功能,并為研究小鼠的痛苦情緒表達提供了新的行為學范式,為疼痛信息傳遞的‘平行理論’提供了證據,這對于臨床鎮痛藥物的研發,具有現實意義?!秉S天文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