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廣州9月8日電題:學者盧曉中:有序建立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發展集群
作者 王堅
“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規劃著重強調‘要建設成為國際教育示范區’,這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存在內在、緊密的聯系?!闭劶按鬄硡^建設機遇,華南師范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高等研究院院長盧曉中近日接受采訪時說。
盧曉中表示,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需要國際教育示范區建設為其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這要求大灣區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具備國際意義上的示范價值。就目前而言,這個目標需要粵港澳三地共同去合作實現。

對此,他提出了“大灣區高等教育集群發展”概念,即在大灣區背景下高校資源再配置,形成良性、有序的高校集群?!凹纫醒芯啃途⒋髮W,同時又需要一些應用型高校,才能夠適應整個灣區的經濟社會、高新產業發展多方面需求?!北R曉中說。
“好在粵港澳三地在高等教育方面本身高度契合,早在2010年就已提出了‘南方教育高地’概念,可謂是大灣區高等教育集群前身。”在盧曉中看來,大灣區高等教育集群結構的形成,不是簡單地建設某種類型的大學,還需要對各專業類型、布局與課程構成進行方方面面的考量。

據了解,粵港澳三地過去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合作從未間斷,但這種合作狀態相對松散,甚至是零星的、層次較低的。大灣區高等教育集群概念的提出,對三地合作辦學的方式方法提出新要求。盧曉中認為,粵港澳三地需要建立起一種緊密的高校聯動機制,成為“教育發展共同體”,甚至是“教育命運共同體”。
盧曉中是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同時也是中國多所名校的榮譽教授。經過對中國多所高校的研究,盧曉中認為,廣東在大灣區教育集群中最大的優勢是它作為“教育熱土”“教育改革熱土”所煥發的巨大生命力,這為大灣區國際教育示范區建設提供預見性。“廣東教育科研改革的經歷非常豐富,我們今天在廣東碰到的問題,往往就是其他地方‘明天或者后天’碰到的問題?!彼忉尩馈?/p>
譬如廣東省啟動的高水平大學與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早在中國“雙一流建設”政策實施前已出臺。其超前布局建設經驗,為中國制定相關方案提供了調研來源和參考依據。

在大灣區高校資源配置工作中,廣東應繼續保持改革制度關鍵性優勢,保持“敢為天下先,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品質,敢于操作、勇立潮頭,并在理論體系上下功夫,形成典范性的、具有廣東特色的教育流派。
對自身教育形態的短板,廣東省也要盡力彌補。盧曉中表示,廣東高校的體量并不小,整體數量在中國居于前列,但“高水平大學的數量”則難以與它自身的經濟地位相稱。好在近年來通過多項教育戰略的并行推進,該省的高等教育初見成效,包括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在內的不少高校獲得了突破性的發展,登上多個世界知名高校排行榜。
“但廣東仍需要更多、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高校?!北R曉中表示,這“三高”不僅要體現在高精尖學科上,還要體現在高校本身的多樣性上,這樣才能在大灣區高等教育集群中做好工作,在中國乃至世界立起廣東高等教育的招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