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融合探新路,好山好水又一程。11月4日,“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揭牌暨研究實踐所開班”活動在汕尾舉行。這是廣東第三個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標志著繼粵北清遠、粵西湛江之后,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即將向全省鋪開。
本次活動以“兩岸融合探新路,落實落細在鄉村”為主題,由廣東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與省農業農村廳共同主導,汕尾市臺灣事務局、汕尾市農業農村局、陸河縣人民政府等單位共同承辦。投身試驗區建設的兩岸涉農企業、基層鎮村一線和對口幫扶單位等150余名領導嘉賓代表匯聚一堂,積極探索兩岸鄉村融合發展新路。
廣東省政府臺辦副主任肖兵就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常態長效、常建常新提出了建議。他認為,既要做好“減法”,把務虛的觀望、等待等環節削減掉,又要做好“乘法”,把可借力的資源、力量積聚起來;既要做好“除法”,把不合主題的固有觀念、模式剔除掉,也要做好“加法”,把關鍵人、龍頭企業的引領示范作用加強進來。
廣東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農業委員會執行常務副會長陳宏欽表示,該會將一如既往投身汕尾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逐步搭建兩岸在鄉村產業發展、促進鄉村文化繁榮等方面的多領域、多層次、多維度的合作平臺,為兩岸農業發展和鄉村融合提供更有效的窗口,共同推動兩岸農業綠色發展和鄉村產業振興。
2018年以來,廣東省政府臺辦按照“中央所指、對臺所需、廣東所能、基層鎮村一線落地”的精神,會同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率先在全國推動創建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打造兩岸基層和民間交流新平臺,助力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通過一段時間的嘗試與探索,去年6月和今年10月,粵北清遠和粵西湛江先后揭牌。
汕尾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主要選取”兩園兩村”即海豐縣臺農農業生態科技園、植物龍陸豐現代農業科技園、市城區東涌鎮寶樓村、陸河縣水唇鎮螺洞村,作為試驗區的核心區域,并在螺洞村和寶樓村各設立一個研究實踐所,以農業科技園為引領,以特色農旅文創村落為依托,以發展青梅、荔枝、水產養殖等特色種植加工與鄉村文旅、美食產業等為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與廣東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農業委員會會員企業和臺灣青年聯合會等島內涉農團隊、職業農民開展交流參訪和落地合作。
當日的揭牌儀式上,試驗區各相關合作方共同簽訂了系列合作項目。借助精準扶貧對口幫扶平臺,深圳市臺辦二級巡視員雷鳴與汕尾市臺辦主任莊紅琴,也簽訂聯動聯創、共建共享汕尾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協議。揭牌結束后,與會嘉賓見證、參與螺洞村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研究實踐班開班開講。
【南方日報記者】龔春輝
【通訊員】粵臺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