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至今仍是全球發病率、致死率最高的奪命疾病。在所有的肺癌中,非小細胞肺癌(NSCLC)約占全部肺癌病例的85%??膳碌氖?,大約57%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確診時即為轉移性或晚期,5年生存率僅為5%。
新聞發布會
這些年,在醫學科學家的不斷努力下,越來越多有特定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可通過靶向藥來延緩腫瘤的進展,EGFR基因就是其中一種“驅動基因”。
吳一龍
9月20日,國際臨床醫學頂尖雜志《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刊登了廣東省人民醫院吳一龍教授領銜的研究成果,證明了對于接受完整腫瘤切除的ⅠB-ⅢA期EGFR突變NSCLC患者來講,第三代EGFR-TKI靶向藥能有效提升5年生存率。(IA/IB/II/IIIA為臨床上腫瘤分期)
目前治療早中期階段肺癌,手術仍是主要的治療方法。在臨床上,對于接受了手術治療的Ⅱ~ⅢA期和部分ⅠB期的患者,他們可能需要在術后接受輔助化療。
數據顯示,IB-III期的治愈率并不樂觀,IB/II/IIIA期的5年復發率分別是45%、62%、76%,這意味著,有非常多的患者在手術后會復發,最終進展為晚期肺癌。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后,為何會復發呢?吳一龍表示,手術、放療只能清除局部的腫瘤,化療是大面積殺死、殺傷癌細胞,不能將殘留病灶“一網打盡”,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治愈。癌細胞殘留數量的多少決定會不會復發、多長時間復發。如果殘留癌細胞數量多,免疫系統就會處于弱勢,此時活下來的癌細胞就成了“星星之火”。
降低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后的復發風險,一直是科學界在探索的課題,相關臨床研究在持續進行中。2014年9月29日,在歐洲腫瘤醫學年會上,吳一龍領銜的ADAURA研究正式誕生。這是一項隨機、雙盲、全球性、安慰劑對照的III期臨床研究,旨在評估IB-IIIA分型中存在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腫瘤在完全切除腫瘤后,分別接受奧希替尼和安慰劑輔助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
研究招募了來自全球五大洲284個中心的682例患者。結果表明,使用第三代EGFR-TKI靶向藥作為輔助治療的患者,有83%疾病復發率都會降低,推遲了疾病的復發風險。
“此前其他藥物輔助研究開始顯示疾病復發率下降了30%,能看到40%甚至60%的復發率下降就非常不錯了,但實際上此次研究卻有83%的下降,達到令人驚艷到難以置信的地步?!眳且积埍硎荆芯砍晒沟迷缰衅诜伟┗颊哂袡C會達到治愈的效果,甚至會影響乃至改變醫生治療這些早期肺癌患者的臨床策略,很大機會改變國內外指南對于肺癌患者術后治療的指導建議。
據了解,ADAURA研究的臨床數據原本是擬定在2022年公布,但由于獨立數據監測委員會安全性評估中觀察到,第三代EGFR-TKI靶向藥在EGFR突變陽性非小細胞肺癌輔助治療中取得壓倒性療效,出于倫理考慮,因此提前公布,為的是讓全世界盡早了解到這個臨床數據,為肺癌患者帶來多一份生存希望。
南方日報記者 黃錦輝 實習生 張藝潔 通訊員 郝黎 張藍溪 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