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濱,雷州半島南端,被譽為“中國南珠第一村”的流沙村近年來煥發出新光彩。2016年以來,在審計署廣州特派辦駐村工作隊的全力幫扶下,流沙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教育、衛生、交通等基礎設施越發便利,還培育起海產品加工、珍珠養殖、光伏發電三大特色產業,群眾在家門口就業,集體經濟從無到有,2020年流沙村貧困戶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789元,村民幸福感獲得感大幅提升。
駐村工作隊的工作成果贏得了當地政府和群眾的廣泛贊譽。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審計署廣州特派辦駐村工作隊獲評“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工作隊隊長姜曉波作為先進集體代表參加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并受到表彰。
培育特色產業提升脫貧“造血”能力
珍珠養殖在流沙村有著悠久的歷史,“流沙南珠”曾被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為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然而,由于受洪水赤潮自然災害影響,2009年后流沙村的珍珠養殖業逐漸沒落。
駐村工作隊了解這一情況后,經過深入調研,決定將珍珠養殖作為流沙村脫貧攻堅的突破口,通過產業振興提升脫貧“造血”能力。
在駐村工作隊的不懈努力下,鄉賢何德邊回鄉投資,成立廣東尊鼎珍珠有限公司。2017年珍珠孵化、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珍珠產業基地成立,由尊鼎公司負責日常管理和經營。一方面通過與貧困戶簽訂養殖珍珠的合作協議,以“提供技術培訓創造就業”帶動珍珠養殖;另一方面,以股份分紅模式幫扶貧困戶,助力脫貧致富,將社會捐助資金300萬元入股尊鼎公司,保底每年分紅30萬元平均分配至全體貧困戶。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除了珍珠養殖,現代化海產品加工冷鏈項目和光伏發電項目也是工作隊重點扶持的另外兩大扶貧產業。
——籌集900多萬元打造現代化海產品加工冷鏈項目,采取承包租賃形式進行運營,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帶來90萬元收益。
——投入扶貧資金837.52萬元,安裝總容量890kW的光伏項目,年收入達80萬元,可長期為每名貧困人口帶來人均年收益1400元左右。
駐村工作隊以發展特色產業為載體和抓手開展精準扶貧,持續提高扶貧效率、鞏固扶貧成果。據統計,海產品加工冷鏈廠、廣東尊鼎珍珠有限公司、光伏發電項目三大特色產業,每年可為貧困戶增加收益200萬元,幫助全村貧困戶154戶651人穩定脫貧。從2018年至2020年,流沙村三次召開貧困戶分紅大會,先后把114萬元、135.2萬元和110萬元年度收益分配給貧困戶,有力保障了流沙村貧困戶脫貧質量。
此外,工作隊還創造性地設置了護村聯防隊員、保潔工、垃圾中轉站管理員等九大類公益性崗位,幫助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每月可為68名貧困人口每人至少帶來1500元收入。
1.06億元惠民生村民幸福指數大提升
過往,基礎設施差曾是制約流沙村發展的一大桎梏:供電線路老化、電壓低;主干道路燈低矮灰暗;飲用水水質不過關;公交車只到鎮上不到村里……
而如今,走進流沙村,村容干凈整潔,道路寬敞平坦,籃球場、健身廣場、文化長廊、村公共服務平臺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期盼已久的避風塘項目順利推進,濱海漁村面貌煥然一新,村民生活幸福指數大提升。
上述變化離不開駐村工作隊的辛勤努力。為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駐村工作隊積極協調各方資源,4年多來先后籌集各級各類資金達1.06億元,全力提升流沙村的基礎設施條件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自2016年9月起,審計署廣州特派辦先后投入約3180萬元資金進行配電網升級改造,實現了智能電表與低壓集抄全覆蓋,流沙村綜合電壓合格率由90.35%上升到99.98%,可滿足未來10年內用電負荷的增長需求;發動省交通集團投入170萬元修建5公里村道;投入140萬元在流沙港區安裝路燈、解決排污問題;投入200萬元完成安全飲水工程;協調雷州市交通局解決了流沙村不通客車的歷史……隨著一個個便民工程落地實施,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環境更好了,村民滿意度也提升了。
作為濱海漁村,村民大多靠海吃海,但由于地處臺風高發區而缺少避風塘的庇護,漁民的船只經常遭到毀壞,因此建設流沙村自己的避風塘,是漁民們熱切期盼的。
駐村工作隊急群眾之所急,謀群眾之所需。自去年以來,避風塘項目建設開啟了加速度,在駐村工作隊的全力推進下,雷州市已投入125萬元用于避風塘項目前期準備工作,2000萬元中央資金已經到位,村民們的愿望即將實現。
南方日報記者 李鳳祥 吳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