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梓佩
近年來,鄉村醫生隊伍后繼無人現象引起各方重視。據新華每日電訊報道,目前我國村醫群體仍面臨待遇低、保障差、風險高、任務重等困境。
鄉村醫生是最貼近億萬農村居民的健康“守護人”,是發展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要力量,也構成了國家分級診療制度的基礎。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村衛生室共接診16億人次。與龐大的就診需求形成對比,截至2019年底,我國共有鄉村醫生79.2萬人,正在以平均每年5萬人的速度減少。雖然報道中的個案無法涵蓋全部村醫情況,但從整體數據來看,村醫職業吸引力持續走低是不爭的事實。
2015年,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在保障合理收入、建立健全養老和退出政策、改善工作條件和執業環境、規范開展崗位培訓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應當說,《意見》確實切中了要害,當下一些鄉村醫生反映的問題依舊集中于此。
以收入為例,《意見》要求各地綜合考慮實際情況,采取購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設立一般診療費、給予定額補助等方式,落實鄉村醫生多渠道補償政策。然而,有些地區的補助和診療費“時有時無”,至于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費,要達到考核標準并不容易。比如指標要求嚴重精神障礙患者人數為轄區內常住人口4‰,衛生室管轄500人,村醫就要強行“湊”出2名患者。
“時有時無”和“強行湊數”對應村醫隊伍萎縮的兩個主要原因。首先是地方政府沒有把政策落實好。這或許與地方財政緊張等客觀因素有關,但也體現出對村醫及鄉村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視程度不足。類似情況還有不少,比如受制于“半農半醫”的身份,村醫一度無法按照職工標準繳納社保,發生醫療糾紛時只能自行賠償。國家為此專門提出引導符合條件的村醫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由縣域內醫療衛生機構整體參加醫療責任保險等解決方案??墒菚r至今日,村醫養老與醫療責任保障在很多地區仍是“老大難”。據報道,我國有養老保險的村醫僅約26%,每月養老金在100元—500元的占比最多。
其次是相關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多些必要的正面引導,裁汰不切實際的要求。如都說要提高村醫專業水平,但很多地區在招聘和待遇上對有沒有執業醫師資格證不作區分,導致醫學生傾向于應聘待遇更有保障的醫院。有的村醫因為超過35歲而無法報考執業醫師資格證。除了診療,村醫還要負責居民健康檔案建立、慢性病管理、健康宣傳教育等工作。把繁雜的事務性工作都堆給村醫,要求又經常變化,無疑會使村醫分身乏術。
有人曾將鄉村醫生比作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網底”。網底一旦破裂,后果可想而知。保障村醫權益,讓村醫群體重拾職業認同感,不斷壯大村醫隊伍,還需各級政府直面問題,拿出更多實際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