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廣東省方志館值第26屆世界讀書日之際,舉辦首屆“讀志用志”主題讀書活動。
為充分發揮方志文獻資源的作用,引導社會公眾讀志用志,主辦方特別邀請了數位專家就“方志是什么、如何閱讀利用方志”進行分享交流,來自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高校的學生和社會文化研究機構人員共40人參加活動。
活動現場。
首屆“讀志用志”主題讀書活動分三個環節展開。在地方志科普閱讀環節,廣東省方志館原館長、研究員林子雄講述了地方志的歷史、內容與作用。他介紹,“方志”一詞最早出現于《周禮》,宋代是圖經向方志的過渡期,明清兩朝是方志繁榮發展時期。方志作為一地之百科全書,具有存史、資政、育人和研究作用。
廣東省地方志辦二級調研員楊波結合參與兩輪修志的經歷,系統介紹了兩輪《廣東省志》的體例、內容及特征。廣東省方志館館長陳宏亮對該館圖書資源與分類進行了簡要介紹,并與圖書館進行對比分析。
在之后的地方志應用環節中,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孫中山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張金超,就如何利用志書進行學術研究進行了分享。他指出,志書是治史的“第五把鑰匙”,可以幫助讀者擴大視野,從宏觀把握研究方向。在地方史研究中,方志是重要的資料來源,在實際研究中與其他資料互為補充、互為參證。
中國古村落研究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東莞圖書館茶山分館館長李培軍從圖書館館長、古村落研究者、文化義工三方面談了讀書用志如何服務地方文化發展,并介紹創辦東莞陽光讀書會、舉辦方志里的東莞系列活動經驗。東莞作協莞城分會副會長、省非遺茶山綢衣燈公代表性傳承人李翠薇以東莞茶山綢衣燈公申報非遺工作為例,講述了方志在非遺發掘、研究、保護中的作用及實際運用。
在交流互動環節,現場讀者就地方志如何服務文化研究、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等問題向專家踴躍提問,專家對相關問題一一解答,氣氛熱烈。
現場互動交流。
現場讀者紛紛表示,這次活動讓大家對地方志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是一次地方志文化拓展與提升,是一道豐盛的文化大餐,讓人獲益良多,希望廣東省方志館以后舉辦更多更精彩的讀書活動。
【記者】龔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