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瑩。受訪者供圖
2021年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第25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評選揭曉,共計34人、20個集體獲獎。獲獎者之一的深圳市雨燕殘疾人關愛事業發展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張瑩瑩昨日接受本報專訪。
張瑩瑩自小患有小兒麻痹癥,行動需借助輪椅。2011年參加工作后,她便投身助殘就業創業幫扶事業,帶領團隊創辦4家社會組織、2家企業,以多元化就業模式幫助2700多名殘疾人成功就業。
在她的企業中,90%以上的在崗員工都是殘疾人或殘疾兒童家屬。張瑩瑩身體力行做好表率,幫助越來越多殘疾人實現自理自強,重拾自尊自信,身邊的人都稱她為“勇敢的雨燕”。
深圳是座很“暖”的城市
南方日報:為什么選擇從北方來到南方,并決定扎根深圳?創業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張瑩瑩:2011年,我來到深圳,當時覺得深圳是一個很“暖”的城市,不是因為氣候,而是因為一路上不停會有志愿者來幫助我、牽著我走,公交車站上那句“來了就是深圳人”更讓人熱淚盈眶。這一切都讓我感受到了深圳的包容和關愛,因此我覺得殘障人士特別適合在這里扎根。
2015年,我住進了公租房,在社區里,我發現殘障人士會有很多需求和問題,需要幫助和支持,因此我們自發組建了一個“隊伍”來解答大家的問題。當年12月,我們開啟了助殘事業的第一步——和三個殘障小伙伴們一起注冊了一家公司,我們想真正幫助殘障人士群體做點實事。
最開始創業的時候,我們幾個“合伙人”經常坐著輪椅到處看場地,好不容易確定了場地,又因為位于城中村中的辦公室并沒有設置無障礙洗手間,所以我們基本上到中午就必須回家上趟廁所,忙的話要工作到晚上,大家基本一天都不喝水。如今,不少殘障人士在我們的幫助下實現就業,重拾生活信心,我們的辦公條件也越來越好,回想起那些艱難的日子,我會覺得這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殘障人士也能“進軍”人工智能領域
南方日報:多元化就業的模式如何切實幫助殘疾人實現就業?幫助大家的過程中,有沒有讓你印象深刻的案例?
張瑩瑩:我們主要根據殘障類型的不同,采取精準化、精細化的手段,幫助他們就業并融入社會。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先打破對殘障人士的傳統認知,他們并不是只能夠進工廠做工或從事按摩行業。
通過不斷開拓和挖掘市場上的就業崗位,并采取技術賦能的手段,我們幫助殘障人士實現多元化就業。比如在我們的創業孵化空間中,很多盲人朋友在做人工智能方面的工作,有一位聽力障礙者則是3D建模師。
此外,我們開發了4種就業模式,如通過建立龍華區殘障者就業創業基地,給優秀殘障人士提供集中發展的平臺。其次,我們采取推薦就業的形式,根據外界企業用工情況去挖掘開發崗位,針對崗位進行精準培養。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我們的孵化空間里,有一位名為吳浩波,身體高位截癱的男孩子,開了一家手機維修店。盡管一路走來非常艱辛,但他卻始終不放棄自己的人生。如今不僅自己成功創業,他還會組織其他殘障人士學習手機維修,去他店鋪就業。
事實上,每個殘障人士都在成長過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他們大都有以勞動反哺社會的決心。我們現在也只是剛起步,希望能鼓勵更多殘障人士走出來,讓他們知道全社會都在向我們獻出愛心,讓他們知道如何在這個美好的社會中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才是我們做殘疾人志愿服務最大的意義和價值。
用手語“唱支山歌給黨聽”
南方日報:作為一名黨支部書記,您如何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有哪些切身體會?
張瑩瑩:我們的黨員活動一直較多,近期除了每個月定期學黨史,我們還和學校合作學黨史,甚至跨區域和其他黨支部聯動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我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動員更多黨員群眾參與進來。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時,我們邀請了志愿者和殘聯的黨支部一起來學習。最近我們就組織了一場大型活動,用手語來演唱“唱支山歌給黨聽”。
我認為,要加深青少年對黨史的認識。不深入學習,就無法體會到祖國一路走來的艱辛以及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希望廣大青少年自覺加深對黨史的學習認識,為祖國的未來凝聚更多青年力量。青年有血性,祖國才會有希望。
南方日報記者 錢明雅 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