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廣州市統一部署,5月14日為全市第三輪集中滅蚊統一行動日。廣州市愛衛辦繼續組織各街鎮、各單位和居民分時段開展清積水、填洼地、清死角、滅蚊蟲,徹底清理蚊蟲孳生地。
據廣州市疾控中心通報,今年以來廣州已發現多起輸入性登革熱病例,輸入性瘧疾病例數較去年同期明顯增加。目前廣州正處于雨水季節,且氣溫逐漸回升,氣候條件適合蚊媒孳生繁殖,登革熱等蚊媒傳染病由輸入引起本地傳播的風險不容忽視。
為切實做好登革熱等傳染病疫情風險防控,切實降低登革熱等媒介傳染性疾病與新冠肺炎疊加風險,廣州市愛衛辦于4月30日—5月30日在全市組織開展為期一個月的統一滅蚊行動,將專業防制與群眾運動相結合,深入推進環境整治,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根據安排,4月30日、5月8日,廣州全市各部門、各街鎮積極行動,組織開展了兩輪統一整治行動。全市各區共組織出動病媒生物防制專業人員9694人次,病媒防制專業器械4459臺次,消除積水等病媒孳生地14442處,使用滅蚊藥物5366公斤,開展滅蚊消殺3485萬平方米。
近日,廣州市疾控中心組織專業人員對部分區的滅蚊效果進行抽查評估,結果顯示,受檢區域的成蚊密度較行動前有所降低,蚊媒孳生地較行動前明顯減少,滅蚊集中統一行動取得初步成效。
滅蚊工作的有效開展,需要落實政府、部門、單位和個人的“四方”責任,需要每個人的共同參與?!稄V東省愛國衛生工作條例》明確規定,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等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媒生物密度,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避免和減少病媒生物危害的發生;單位和個人應當保持室內外清潔衛生,及時清除積水、垃圾,消除病媒生物及其孳生條件,將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國家規定的標準范圍內。
廣州市愛衛辦要求各區各單位按照全市統一部署組織開展蚊蟲控制活動,做好室內外環境衛生,清除孳生地;各區、各街(鎮)、社區(村)加強環境衛生設施建設,動員居(村)民進行環境衛生大掃除,翻盆倒罐,清除室內外蚊蟲孳生地,做好轄區統一滅蚊工作。
廣州市愛衛辦也號召廣大居民積極行動起來,從自身做起、從自家做起,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同時,同步配合做好室內成蚊消殺,清理各類積水,降低蚊蟲密度,進而達到治本清源的目的。
【鏈接】廣州有哪些常見蚊子?
1.按蚊:按蚊可在世界各地傳播瘧疾。
微小按蚊:在流動緩慢、清澈、岸邊長有植物及有陽光可間接照射到的溪澗孳生。通常在3月、4月、5月及10月大量繁殖。
中華按蚊:在稻田、荒田及有水流過的草地孳生。成蚊在午夜比較活躍。
2.庫蚊:庫蚊可傳播乙型腦炎、絲蟲病。
三帶喙庫蚊:在水池、魚塘、積水草地及水溝孳生。成蚊在晚間活動,天黑后一小時最為活躍,是乙型腦炎的主要傳播媒介。
致倦庫蚊:含有機物較多的積水(如污濁的死水、污水、濕耕地及細小器皿)均可孳生,是市區和郊區最常見、為數最多的蚊種。晚上叮咬動物和人,飛行能力強。在東南亞地區是傳播絲蟲病的主要病媒。
3.伊蚊:最常見的伊蚊種類為白紋伊蚊,是登革熱、基孔肯雅熱、寨卡病毒病的傳播媒介。其他種類的伊蚊可傳播不同疾病。
白紋伊蚊:在小型積水(空罐、棄置的輪胎、竹木洞、坑洼等)孳生。日間叮咬動物和人吸血,飛行能力不強(約100米)。成蚊胸背和腳部都有白色間條,易于識別。是本地傳播登革熱病媒。
【記者】朱曉楓
【通訊員】穗衛健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