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有著高度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東莞,圍繞建設“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的戰略部署和價值追求,堅持守正創新、融合發展,著眼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大力推動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高質量文化供給有力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紅心向黨·齊舞莞邑——2021年東莞文化四季之舞游季系列活動”啟動儀式。(攝影:程永強) “紅心向黨·齊舞莞邑——2021年東莞文化四季之舞游季系列活動”啟動儀式。(攝影:程永強)
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
2021年5月,東莞南城元美東路新開了一家體彩網點。網點內一個書架上,擺放著各種類型的圖書,全都是東莞圖書館的藏書。通過合作共建機制,這家體彩網點和東莞圖書館建成全市首家“街巷里的圖書館”,讓群眾在購買體育彩票的同時也可以便利地享受閱讀服務。這也是公益體彩事業和圖書閱讀服務相融合的新嘗試。
近年來,東莞圖書館積極發揮城市中心圖書館的引領作用,推行業務統籌型的總分館制,最早在全國實現覆蓋全市的通借通還服務,業務創新一直走在行業前列。目前,東莞圖書館通過總館、分館、服務站、圖書流動車、24小時自助圖書館、城市閱讀驛站、繪本館等三級網絡、多種形態的合理布局,在全市范圍內建立起1個總館、52個分館、102個圖書流動車服務站,445個村(社區)基層服務點,28家城市閱讀驛站、18家繪本館,實現全市33個鎮街(園區)24小時自助借閱服務全覆蓋的服務體系,并實現了“一館辦證,多館借書;一館借書,多館還書”的服務模式,讓廣大群眾享受到更加充分、快捷、方便的圖書館服務,形成了新時期公共圖書館全面創新服務的新形態。
實現文化館總分館建設全覆蓋、實現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全覆蓋……“十三五”期間,東莞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不斷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著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藝精品創作碩果累累
作為嶺南文明重要發源地、中國近代史開篇地、華南抗日根據地、改革開放先行地的東莞,如何以文藝精品講好“東莞故事”,唱響“東莞好聲音”,提升東莞城市形象?“十三五”期間,東莞競相涌現的原創文藝精品力作、百花齊放的文藝創作喜人局面,給出了有力回答——
創作拍攝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袁崇煥》,參與承制中國首部羽毛球運動題材電影《擊戰》,創編推出首部本土題材原創音樂劇《虎門銷煙》,用心用情用功講好“東莞故事”。
創作生產曲藝作品《羊續懸魚》、歌曲《阿爸的草原》、音樂劇《?。」膸X》等一批文藝精品,榮獲群星獎、金鐘獎等國家級重要獎項。
為加大重點題材文藝創作力度,2020年東莞市委宣傳部首次開展了東莞市文化精品專項資金委托項目評審工作,圍繞“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建黨百年”“本土歷史文化”四大選題,從120個申報項目中遴選出了18個優質項目予以扶持。
2021年5月,東莞市文化精品專項資金扶持項目、本土紅色題材廣播劇《東江水流長》(以王作堯將軍的抗戰事跡為藍本進行創作)在廣東廣播電視臺音樂之聲FM99.3首播,廣受業界和聽眾好評。
2021年6月,三年磨一劍的“百年征程 百圖紀實——東莞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美術創作工程”成果亮相。“百年百圖”美術創作工程作品展,通過100件(套)美術精品,形象化再現百年間東莞歷史變遷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具有重要影響的人物以及由此交織而成的歷史衍變脈絡。自6月下旬開展以來,一股觀展熱潮迅速掀起。
東莞非遺墟市現場。(攝影:趙水平)
城市歷史文脈傳承延續
“十三五”期間,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東莞,積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加速文化遺產活起來,在城市更新和品質提升中傳承城市文脈。
目前,東莞全市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30處,是全省國保單位分布密度最高的地級市。
2021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當天,松山湖望野博物館正式開館,原創展覽《器行天下》讓人眼前一亮。近年來,東莞持續深化“博物館之城”建設,逐步建立起國有博物館與非國有博物館互為補充,多行業和多種所有制博物館全面發展的博物館體系和市、鎮、村三級博物館網絡。目前,東莞全市共有博物館53座,其中非國有博物館36座,國家三級以上博物館達10座,居全省第二。鴉片戰爭博物館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年均接待觀眾500多萬人次,為全省之最。
東莞還充分挖掘城市歷史文化的內涵,形成“東莞記憶”、“中國近代史開篇地—華南抗日根據地”、嶺南古村落等3條歷史文化游徑,入選第一批廣東省歷史文化游徑;“東莞虎門炮臺游徑”“東莞石龍東征游徑”“東莞近代商埠貿易游徑”入選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茶山寒溪水村古民居活化利用項目入選“2020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跡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非遺活態傳承同樣有聲有色。東莞在國內率先建立非遺產品展示交流研究創新平臺“東莞非遺墟市”,成立“非遺墟市粵港澳城際聯盟”。2020年,東莞非遺“數字化傳播元年”開啟,推出“東莞非遺墟市”小程序,打造互聯網非遺新IP“非遺小姐姐”;創新策劃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推動非遺在校園常態化。
(作者單位:東莞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