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位于深圳羅湖區的漁民村是中國第一個“萬元戶村”,沿著350米的文化長廊一路往村里走,映入眼簾的不僅有漁民村從無到有、經歷改革開放以及舊城改造的變遷,這里還打造了花園式宜居社區。燃氣走進社區、心暖相伴,共慶長者生日會等各類知識講座及文娛活動,在漁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接連舉辦。
【同期】深圳市南湖街道漁邨社區黨委書記、工作站站長 李競
我們的綜合服務窗口,只有四個,但是它能實現的或者能辦理的事項總共是431項,就是區,街道和社區三級的政府服務事項都可以辦了,以前是不能實現的,這樣的就是真正讓政務數據在跑了,然后我們群眾就少跑腿,就是已經實現了。
【解說】漁民村是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輝煌成就和深刻變遷的縮影,更成為深港兩地協同發展的典范。李競告訴記者,漁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不僅專門設立港人服務專窗,還設置了港人活動功能室,為社區內的港籍居民提供辦理業務、聚會、休閑娛樂的場所。
【同期】深圳市南湖街道漁邨社區黨委書記、工作站站長 李競
我們這間就是我剛剛介紹的港人服務的功能室,這間功能室搭建了六個平臺,我們港籍居民平時都可以來這里交流互動,包括搞一些聚會,他們來多了之后,相互的交流就往就很多了,而且通過平時的一些交流,我們還專門引導我們港籍的兒童成立一個兒童的議事會,帶領我們的港籍家庭也參與到我們社區的一些治理當中來。
【解說】李競介紹,在漁民村的港逸豪庭小區,過半住戶都是港人。港人還成立了業委會,把香港小區的優秀物業管理經驗帶入小區,及時了解居民們在社區里遇到的問題和提出的建議,成為社區與居民之間溝通的橋梁。
【同期】深圳市南湖街道漁邨社區黨委書記、工作站站長 李競
他們還孵化了一支港人的志愿者服務隊,這是全市首支的港人服務隊伍,疫情期間,港人接種疫苗,他們去了解需求,幫助港人去對接我們的社區街道,包括醫院,去聯系接種疫苗的一些事項,然后還帶著港人去接種疫苗,這個服務隊幫助了200多名港人完成疫苗的接種工作,這個也是即是深港兩地親如兄弟的體現,也是港人參與社區治理很好的一個體現。
【解說】來自香港的古建玲就居住在漁民村,在她眼中,社區針對港人的配套服務設施日漸完善,特別是服務中心提供的“一站式”服務平臺,讓探親變得更加便利化。
【同期】漁民村港籍居民 古建玲
例如申請探親,以前要到所屬的派出所辦理,現在通過網上預約就可以在小區這里“一站式”辦理完成了,方便了很多。
【解說】據介紹,目前漁邨社區與香港的社區也初步達成建立兩地交流關系的意愿,接下來兩地將進一步加深交流和溝通。
【同期】深圳市南湖街道漁邨社區黨委書記、工作站站長 李競
等到疫情好點我們跟對面(香港)的社區進行溝通和交流,把一些好的經驗和方法帶過來我們這邊,然后促進我們兩地的交流和交融,這個也是我們特別希望能夠做到的。
【解說】工作十余載,李競感受到了社區多元化與專業化發展水平日益凸顯。
【同期】深圳市南湖街道漁邨社區黨委書記、工作站站長 李競
我覺得我們要放眼未來,更長遠一些,然后立足現在,把我們自己的專業性,包括我們服務群眾的一些理念,還有服務群眾的一些方法,要更加的專業化,或者是更加的精準化一點,這樣才能夠迎合整個深圳的發展,才能在這個過程中更好地發揮力量。
【解說】作為一名黨員,李競稱,除了發揮個人先鋒模范作用外,還要凝聚和團結周邊社區力量,更好地為社區和居民服務。
【同期】深圳市南湖街道漁邨社區黨委書記、工作站站長 李競
比如說我們這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把原本在社區每個角落的那種,(比如)老人的服務中心,還有我們的社康,還有我們的政務服務,全部現在整合在一起了,現在變成了一個一體化,多功能,復合性的黨群服務中心,群里來到這里,從小到老,包括他們生活服務的各個事項,在這里都能夠完成(辦理)或者體驗。
攝像:韋杰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