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鄉恩平市牛江鎮馬龍塘村是一條有著280多年歷史的嶺南鄉村,是著名作家吳有恒筆下小說《山鄉風云錄》里的革命根據地之一。近年來,馬龍塘村依托老祠堂和歷史文化優勢,積極探索“黨建+文化”發展路徑,注入“紅色基因”素元和華僑文化元素,著力打造成為傳承家風家德村風村德的平臺。

馬龍塘村,村民都姓馮,現有150多戶約600多人。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年代,廣東著名的革命前輩吳有恒、鄭錦波、吳楓、徐云等都是馬龍塘村人的女婿,曾在珠三角地區開展活動,傳播紅色革命火種。就是這背景下,日后,膾炙人口的《山鄉風云錄》在吳有恒筆下成稿。
馬龍塘村的那間有著200多年歷史的馮氏云雨祠堂,這間三進式建筑物雕梁畫棟、古樸典雅,堂內開辟著多個圖文并茂史料的陳列館,內容有從該村祖上的科舉功名至現時的賢者英才,都詳盡羅列于榜上。上世紀參加《八六》海戰榮立三等功的馮棟堯的事跡;恩平縣首任保險公司經理馮金鈿及村中女馮佩球的事跡都陳列祠堂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篇幅展示革命戰爭年代與該村相關聯的歷史人物和事件。
據了解,長期來該村村民互助互愛成風,今年該村建設兒童泳池及改造村容,村內外鄉親竟有120人捐款近二十萬。前不久,恩平市委領導到該村及祠堂調研,認為該祠堂是當地村史的樣板。

今年70歲有48年黨齡的馮創志是馬龍塘村人,也是馬龍塘村村史及祠堂設計者組織者,他退休前曾擔任過恩平市的宣傳部門領導、恩平報社長及政府幾個部門主要領導,深諳恩平史學的他對本村的往昔更是如數家珍。
馮創志說,祠堂是一個姓氏宗族觀念、血緣關系、歷史檔案、道德情操、乃至經濟和生活水平集中的縮影,它不僅是歷史的延續,而且還將延續下去。馬龍塘立村以來儒學豐盛,曾哺育出兩個舉人和為數不少的秀才、貢生;特別在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期,該村紅色革命的薪火相傳、英才輩出,為解放事業獻身被定為革命烈士的青年就有3位。
據祠堂里展示的資料,《山鄉風云錄》中英姿颯爽的女游擊隊長劉琴的原型,就是該村人馮坤,這位18歲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少女,在香港時就是吳有恒與馮燊的交通員,后來參加過抗日和解放戰爭,是恩平史上唯一持槍帶領隊伍打仗的女指導員,在當地廣為傳頌。

馮創志說,古老的祠堂文化正受到現代文明的挑戰,高速發展的經濟和西方文化的侵蝕正在改變城鄉的格局,農村青壯男女到城里工作,成了城市人或半個城市人,農村街頭巷尾空巢老人隨處可見。
馮創志表示,鄉村振興建設新農村留住鄉愁的背景下,祠堂文化的導向和整合變得很重要。及為此,該村花了很大力氣修葺祠堂,在里面開辟多個藝術文化氣息的陳列館,著重注入“紅色基因”元素,讓祠堂既是村里的傳統教育場所,又是村民的活動中心,更是年輕一代都喜歡聚集的場所。
老祠堂賦予新內涵,馬龍塘村將其打造成為一個傳播愛國愛家的家風家德教育平臺,實現基層黨建與文明建設工作同頻共振、融合發展。(陳浩光 江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