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館合一”項目設計效果圖。受訪者供圖
廣東又一重要的嶺南文化地標將在珠江邊崛起。
12月27日,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三館合一”項目建設奠基活動在廣州舉行。
根據規劃,“三館合一”項目選址定在廣州市荔灣區白鵝潭,建設期3年,計劃2022年底竣工,將建設成一個彰顯廣東特色、具有國際水平的重大標志性公共文化設施,作為輻射粵港澳大灣區、服務全省乃至全國人民的精品工程、地標工程、百年文化工程。
傳播嶺南文化和對外交流的重要載體,每年可提供參觀人數超250萬
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重視和努力下,一大批代表廣東省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的項目陸續建成并向群眾開放。廣東省博物館新館、廣東畫院、廣州圖書館、廣州大劇院、深圳音樂廳、東莞玉蘭大劇院、中山文化藝術中心、中國(梅州)客家博物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等標志性文化設施紛紛建成。
但隨著二十多年的發展,廣東美術館各種服務設施趨于老化,現有的硬件設施和建筑規模(空間)上的短板已明顯不適應現當代藝術發展的需求。同時,廣東省一直以來沒有省級的非遺展示場館,非遺保護面臨著大量資料亟待保存、大量數據亟待整理、大量成果亟待展示、大量資源亟待研究等方面的困境。
為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也為進一步集聚資源、減少重復建設,2018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將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三館合一”(同一選址、同一建筑)合并建設,打造成為傳播嶺南文化和對外交流的重要載體。
省發展改革委主任葛長偉介紹,該項目總建筑面積為13.8萬平方米,主要建設廣東美術館(含廣東當代美術館)6萬平方米、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2.35萬平方米、廣東文學館1.55萬平方米,總投資23億元。通過“三館合一”模式建設,有利于三個場館對外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活動,最大限度發揮三館的集約功能并形成互補效應。
建成后各類展覽、活動均免費對外開放,每年可提供參觀人數達250萬以上,將為廣大市民提供一個集展覽、休閑、教育于一體的大型文化中心,構建文化高地、打造旅游標桿。
讓文化惠及廣大人民群眾,項目周邊將配套4條地鐵線路
這一重大標志性公共文化設施,為何會選擇落戶廣州市荔灣區白鵝潭?該項目設計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三館合一”項目建在荔灣區白鵝潭,就是要讓文化惠及廣大人民群眾,讓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文化熏陶;就是要讓文化元素有機融入城市整體規劃布局之中,嵌入廣州市“一江兩岸”標志性風景帶,支持廣州建設嶺南文化中心和對外文化交流門戶,助力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
據了解,該項目選址在荔灣區白鵝潭中心商務區核心區,地塊呈不規則狹長形,與沙面島隔江相望地塊東北側為珠江,西北側至陸居路,與立白大廈相鄰,西南側靠近二沙地路及下涌橫街,南至下市直街,下市涌從地塊南側匯入珠江。白鵝潭商務區是廣州西翼重要的商務區,區位條件、交通條件、自然條件和珠江新城相近,具有濃厚的歷史人文氣息。
何鏡堂介紹,“三館合一”項目外形設計宛如一艘停泊在珠江岸邊的輪船,建筑東西向長度為350米,建筑高度呈80米至30米疊級而上,寓意滿載嶺南文化藝術寶盒的巨輪即將揚帆起航;場館一側有觀景步道長約220米,呈拱橋形,寓意如紐帶般將嶺南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文化相連接,將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相連接。
“該設計理念是從大灣區的背景中尋找時代印記,從白鵝潭的小環境中獲得靈感,并著眼于濱江水岸公共空間的整體打造?!焙午R堂說,“建筑結合了嶺南建筑通透性強、親水、與自然結合等特點,希望呈現出簡潔有力、靈動的建筑形態?!?/p>
此前公布的工程招標公告中透露,建設內容包括廣東美術館(含廣東當代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的功能用房、地下車庫、公共配套區域、室外綠化、道路和廣場等附屬工程,以及1處市政公交首末站。
此外,該項目周邊未來交通便利性將大幅提升,有4條地鐵線路經過,可直達白云機場和廣州南站,還將配套5000平方米的芳村碼頭公交樞紐站,預計場館地下規劃666個小車泊位,旅游巴士停車位28個。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繁榮,為民眾提供不同的文化享受和文化服務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塑造灣區人文精神,共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
“三館合一”項目建成后,不僅服務廣東省,還將輻射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對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繁榮、建設人文灣區具有重要作用。
其中,建筑面積最大的是廣東美術館。按照規劃,該項目將廣東美術館和廣東當代美術館項目一并建設,具有收藏、研究、陳列展覽、教育、交流、服務六大功能,還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藏品實現兩館互補互動,營造不同的藝術空間,為喜好不同種類藝術的民眾提供不同的文化享受和文化服務,并通過集聚效應,實現資源共享、人才公用、節約管理成本,進一步增強和發揮廣東美術的影響力。
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則將具有保存保護、傳承傳播、展演展示、非遺研究、文化交流、生產開發等功能。比如,將對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珍貴實物、資料等進行征集、保存、管理、研究、策展和展示;組織開展非遺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推薦、申報與評審;組織實施廣東省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和交流傳播活動等工作。
而廣東文學館擬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學大本營,功能定位為集收藏、展覽、研究、教育、閱讀、交流、創意活動于一體的文學殿堂。將以嶺南文學、華僑華人文學、港澳臺文學、華文文學等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文學成果形成強大的感召力、影響力、輻射力,打造成為廣東省和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文學創作研究基地、文學培訓教育基地、文學國民閱讀基地、文學融合創意基地,并發揮廣東地域優勢,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增強對外影響力。
“三館合一”項目
建筑面積
●廣東美術館(含廣東當代美術館)6萬平方米
●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2.35萬平方米
●廣東文學館1.55萬平方米
交通配套
●將有4條地鐵線路經過,可直達白云機場和廣州南站
●將配套5000平方米的芳村碼頭公交樞紐站
●預計場館地下規劃666個小車泊位、旅游巴士停車位28個
南方日報記者 李文軒 策劃統籌:吳哲 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