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9日,記者從省生態環境廳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獲悉,廣東省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近日發布2020年第1號令——《關于全省決戰決勝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命令》(以下簡稱《命令》),要求到2020年12月31日,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AQI達標率)達到92.5%,同時71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84.5%,基本消除劣Ⅴ類國考斷面。
2019年,全省形成治污攻堅良好態勢,全省地表水優良國考斷面增加3個,劣Ⅴ類斷面減少4個,其余5個劣Ⅴ類斷面中,有4個在2019年12月份監測結果為Ⅴ類。空氣方面,大氣六項污染物指標全面達標,細顆粒物(PM2.5)降至27微克/立方米,同時固體廢棄物處理能力補齊。
但《命令》指出,對照目標要求,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和劣Ⅴ類國考斷面比例、水質優良率等約束性指標連續兩年未完成,形勢仍然十分嚴峻。
同時,《命令》指出要抓住關鍵環節精準治污,以臭氧污染聯合防控為核心,重點抓區域氮氧化物(NOx)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減排,并做好冬春季節的細顆粒物和夏秋季的臭氧污染防控,強化污染天氣應對。
《命令》還提出,要突出打好碧水保衛戰,流域各市要系統抓好控源截污和雨污分流,既定污水管網和污水處理設施全面建成投用,推進深圳—東莞茅洲河共和村、汕頭練江海門灣橋閘、惠州淡水河紫溪、東莞石馬河旗嶺、東莞運河樟村等5個斷面水質消除劣Ⅴ類。
21個地市PM2.5全部達標
“2018年12月發布《關于開展全面攻堅劣Ⅴ類國考斷面行動的命令》以來,全省形成治污攻堅的良好態勢。”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陳金鑾介紹,到2019年,全省地表水優良國考斷面增加3個,劣Ⅴ類斷面減少4個;監測數據顯示,12月單月,9個劣Ⅴ類斷面已有8個消除劣Ⅴ類。同時487個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完成整治,地級以上市建成區黑臭水體408個治理初見成效。
大氣方面,2019年,全省空氣質量六項實現連續5年達標,其中PM2.5平均濃度下降到27微克/立方米,首次低于30微克/立方米,21個地級以上市的PM2.5也首次實現全部達標。特別是深圳、珠海、惠州、汕頭、河源、汕尾、茂名7市PM2.5降至25微克/立方米或以下,達到世界衛生組織二級標準。
同時,全省固體廢物處置能力加快補齊,全省新增的危險無害化,包括焚燒、填埋處置能力30.06萬噸/年,提前一年超額完成中央環保督察指出25萬噸缺口的整改任務。
但對照國家考核目標,全省攻堅形勢仍然嚴峻。2019年1—12月,全省AQI達標率為89.7%,71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77.5%,與國家下達的AQI達標率達到92.5%、71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84.5%等約束性指標考核目標仍有差距。
緊抓臭氧治理“牛鼻子”
如何彌補這些差距?《命令》指出,各地區各部門要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
同時要抓住關鍵環節精準治污。隨著全省PM2.5再創新低,臭氧問題日益顯現,2019年臭氧作為首要污染物的比例在全省達到64.1%,廣州、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江門、肇慶7市臭氧未達標。因此在2020年,要以臭氧污染聯合防控為核心,緊緊扭住重點區域氮氧化物(NOx)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減排這個“牛鼻子”,重點做好冬春季節的細顆粒物和夏秋季的臭氧污染防控,強化污染天氣應對。
此外還要抓好工業園區和集聚區涉VOCs污染整治,建立VOCs重點企業綜合整治銷號制度,加大柴油車整治,依法劃定禁止冒黑煙等可視污染物車輛行駛的區域,基本消滅黑煙車。并開展油品質量專項整治行動,加大港口岸電推廣使用,推進內河船舶LNG燃料動力改造。
水污染治理方面,流域各市要繼續系統抓好控源截污和雨污分流,既定的污水管網和污水處理設施全面建成投用。今年將全力推進深圳—東莞茅洲河共和村、汕頭練江海門灣橋閘、惠州淡水河紫溪、東莞石馬河旗嶺、東莞運河樟村5個斷面水質消除劣Ⅴ類。同時加強優良水體達標攻堅,強力推進揭陽榕江北河龍石和榕江南河東湖、東莞東江南支流沙田泗盛、惠州沙河河口、江門潭江牛灣、珠海前山河石角咀6個斷面水質穩定提升至Ⅲ類以上。
另外還要重點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工作,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87%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0%。
還強調要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綜合運用多種治理方式,著力破解空氣臭氧和地表水溶解氧超標等“卡脖子”問題。針對重點流域、涉VOCs企業等,定期開展部門聯合執法、區域交叉執法,持續保持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
南方日報記者 張子俊
深圳將治水與治城結合,優化河流生態
遠離河流的市民回來了
“現場很熱鬧的,岸上站滿了人喊加油”,在大沙河邊散步的鄧先生仍記得去年10月舉行的皮劃艇比賽,他說:“以前河臭,大家走得遠遠的,現在水好了,回來散步休閑的人很多了?!?/p>
大沙河縱貫深圳南山區,串聯起西麗湖、大學城、高新區、深圳灣,宛若一條美麗蜿蜒的“城市項鏈”。這條河和深圳很多河流一樣,此前遭到污染,后來隨著深圳大力推動治理,開始消除黑臭,并將治水與治城相結合,河流生態越來越好,曾經遠離河的市民們重新走近河。
凝聚社會治水合力
深圳治水,依靠政府統籌之外,也著力發動社會力量,共建共治理念下,小區雨污分流改造、小微水體治理等更加順暢推進。
深圳市水務局副局長龔利民介紹,深圳在治水過程中創新全民參與治水新機制,建立“志愿者河長+檢察長”公益訴訟機制,成立超過12萬人的“河小二”隊伍,并配備全國第一家志愿者河長學院,在基層一線廣泛創建水污染治理攻堅決戰青年先鋒隊,推動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媒體等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治水,“全社會都形成了一種風氣,共建共治凝聚起治水合力?!?/p>
這樣共建共治的社會力量不僅出現在大河治理中,也幫助小微黑臭水體整治。小微黑臭水體主要分布在居民區房前屋后,深圳市對排查出的1467個小微黑臭水體制定“一河一策”“一河一圖”,并積極發動社會力量配合治理,目前全市1467個小微黑臭水體全部完成整治。
黑臭河變生態長廊
“現在大沙河治理已經進行到第三階段,就是治水和治城相融合?!蹦仙絽^水污染治理中心主任王濤說,大沙河治水較早,第一階段解決防洪達標問題,在2009年—2018年的第二階段,主要解決黑臭治理問題,目前水質已經優于Ⅴ類。
治水不止于治污,還在于打造水城相融的親水宜居環境。王濤介紹,在這一理念下,第三階段治理主要提升水岸景觀,實現治水融城。
隨后大沙河實施生態長廊景觀提升工程,提升河道兩岸綠化、原有步道及欄桿等的品質,美化現有構筑物等景觀,2018年9月率先實現河口至深南大道2.0km生態長廊示范段的開園,長廊綠樹成蔭、雀鳥成群,成為市民休閑好去處。
碧道建設為深圳治水融入了更加豐富的內涵?!皩⒅壑嗡拈L遠可持續,以碧道為抓手,努力將治水的‘投入’轉化為產業升級、城市發展和民生福祉的‘產出’?!饼徖窠榻B,今年將啟動五大干流及東部海堤等碧道建設,開工建設240公里,將碧道和綠道、濱海景觀帶等有機串聯起來,高標準打造具有人文特色的碧道工程。力爭在2025年前,打造集安全的行洪通道、健康的生態廊道、秀美的休閑漫道、獨特的文化驛道、綠色的產業鏈道等“五道合一”的1000公里碧道。
南方日報記者 張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