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廣東將鼓勵企業運用互聯網、手機APP等搭建預約回收平臺,開展網上預約、上門回收服務。
日前,廣東省商務廳聯合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自然資源廳、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農業農村廳、供銷合作聯社發布了《關于推進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促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的通知》(粵商務管字〔2020〕29號,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共分為健全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推進回收網絡進社區、提高低價值可回收物回收率、促進行業規范發展4部分共10條。
其中,在推進回收網絡進社區方面,《通知》提出,要“搭建便民交售渠道”:各市商務主管部門要鼓勵企業運用互聯網、手機APP等搭建預約回收平臺,開展網上預約、上門回收服務。同時,還要會同各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部門支持回收企業依托“粵省事”“粵商通”建立與居民之間線上對接渠道。
具體內容如下:
一、健全再生資源回收體系
①加強規劃引導。
各市商務主管部門應牽頭會同有關部門參照《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建設管理規范》(SB/T10719)、《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建設管理規范》(SB/T10720),因地制宜推動回收站點、分揀中心、集散市場等規劃建設,進一步健全覆蓋城鄉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結合各地實際制定并動態調整再生資源回收指導目錄,做好重點再生資源回收路徑規劃。各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將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所需場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按照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給予用地保障。
②拓寬行業發展空間。
各市商務主管部門要會同市供銷社等部門支持企業拓展產業再生資源、生活再生資源回收業務,通過嵌入式對接服務、逆向回收、“互聯網+回收”等模式拓寬回收渠道。支持企業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和手段,搭建涵蓋信息發布、競價交易、物流服務等功能的再生資源信息服務平臺,降低交易成本,優化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產業鏈。各市發展改革主管部門要會同工業和信息化、商務主管部門推動家電等生產企業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通過自建回收網絡、委托回收、聯合回收等方式,擴大回收渠道。
③推進兩網協同發展。
各市商務、環衛、農業農村、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和市供銷社要加強部門協作,推進生活垃圾清運體系與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的流程對接。在回收環節,推動建設兼具生活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功能的交投點,實行人員、場地融合,嚴格落實生活垃圾分類,減少再生資源進入垃圾清運體系。在分揀轉運環節,探索充分利用垃圾轉運站場地設立再生資源回收分揀轉運站,推動功能整合,及時回收分揀出來的可再生資源。在資源利用環節,探索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基地與垃圾處理循環經濟園區設施共享,生態共生。
④逐步完善統計分析機制。
各市商務主管部門要推動再生資源回收企業按要求在商務部業務系統統一平臺(綠色流通服務)填報經營情況年報;會同環衛主管部門、供銷社支持龍頭企業依托信息化技術,探索建設全程可溯源的再生資源回收數字化網絡,及時掌握再生資源回收情況,逐步完善再生資源統計分析體系。
二、推進回收網絡進社區
⑤搭建便民交售渠道。
各市商務主管部門要鼓勵企業運用互聯網、手機APP等搭建預約回收平臺,開展網上預約、上門回收服務;會同各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部門支持回收企業依托“粵省事”“粵商通”建立與居民之間線上對接渠道。各市住房城鄉建設部門要指導住宅小區管理單位對預約上門回收人員和回收車輛實行規范管理,提高安全性和便捷性。各市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要指導農戶或保潔員自行交售可回收物,或由行政村的垃圾分類分揀站統一交售給再生資源回收企業。
⑥加大智能回收設施投放。
各市商務、住房城鄉建設、發展改革主管部門要推動社區、商圈、公共機構等場所支持回收企業投放智能回收設施,擴大智能回收設施覆蓋范圍,方便群眾交投再生資源。探索靈活多樣的管理模式,鼓勵回收企業、社區管理單位、環衛作業單位等參與經營管理,加強對智能回收設施的布設、使用和維護。
三、提高低價值可回收物回收率
⑦加強政府對低價值可回收物的兜底回收。
各市財政、環衛和商務主管部門要加大對低價值可回收物回收政策支持力度,委托第三方機構或依托供銷系統承擔低價值可回收物的規?;厥仗幚砗凸嫘远档谆厥?,有條件的地市對公益性兜底回收給予財政補貼。
⑧明確低價值可回收物的回收處理路徑。
各市環衛主管部門要指導環境衛生作業單位、環衛工作人員對低價值可回收物進行分類收集,積累到一定數量再進行投放或交售給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各市商務主管部門要引導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對居民和環衛作業人員收集的可回收物進行回收。
四、促進行業規范發展
⑨鼓勵行業集約發展。
各市商務主管部門要鼓勵回收龍頭企業通過連鎖經營、特許經營(加盟)等方式,整合中小企業和個體經營戶,充分利用拾荒人員、社區居民等多方力量,形成穩定、高效、安全、便捷的回收渠道。
⑩樹立良好職業形象。
各市商務主管部門要引導回收龍頭企業強化一線員工職業教育,誠信經營,明碼標價,實行統一標識、統一著裝,樹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良好形象。并可根據實際情況,定期公布本市符合管理規范的企業名單,加強對行業的監督管理工作。
南方日報記者 昌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