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rvrjv"><b id="rvrjv"></b></strike>

        <address id="rvrjv"></address>

          <form id="rvrjv"></form>

            <noframes id="rvrjv">

            <address id="rvrjv"></address>

            廣東銀保監局局長裴光:以廣東模式破農合機構風險“周期律”

            “廣東農信改制化險攻堅戰”深調研·訪談

            近日,南方日報推出的“廣東農信改制化險攻堅戰”系列深調研報道,引發各界對于農合機構改革廣東模式的熱烈討論。

            此輪廣東農合機構改制有何特點?形成了哪些可借鑒、推廣的創新經驗?經過三年的改制化險,廣東農合機構發生了哪些變化?下一步農合機構改革重點在哪?

            圍繞以上話題,南方日報獨家專訪了廣東銀保監局局長、博士裴光。裴光在專訪中表示,廣東堅定不移通過深化改革徹底化解農合機構風險、破除農合機構風險“周期律”,全面革新農合機構體制機制、提升農合機構服務“三農”發展和鄉村振興能力,形成農合機構改革的廣東模式。下一步廣東銀保監局將在提升金融服務能力、建設高質量農商行、探索多元方式改革、強化監管等方面進一步推動農合機構改革。

            談改制目的:防范化解重大風險

            南方日報:自2017年廣東省加快組建農商行以來,到現在用了三年時間開展農信社改制工作,推行這一改革是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裴光:廣東于2017年9月全面啟動新一輪農合機構改革,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迫切需要。

            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維護金融安全的需要。農合機構風險就是廣東面臨的一項最重大的、最迫切的金融風險。2017年9月末,廣東仍有2/3的農合機構未改制為農商行,個別機構風險一觸即發,部分區域風險積聚態勢凸顯。

            助力廣東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廣東92%貧困人口集中于農村地區,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中之重。廣東縣域約一半的銀行網點是農合機構,有銀行網點的行政村中41%僅有農合機構網點,80%以上鄉鎮和行政村的金融需求有賴農合機構來滿足。但部分農合機構因改革不徹底、公司治理建設不到位,戰略定位出現嚴重偏離,貸款“壘大戶”,資金抽逃農村,嚴重削弱對脫貧攻堅的金融支持力度。

            促進廣東經濟協調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需要。受“三農”、小微風險相對偏高和農合機構管理水平相對較低等主客觀因素制約,廣東農合機構進一步發揮支持鄉村振興的金融主力軍作用掣肘明顯。一方面粵東粵西粵北農合機構受制于存量不良貸款高企以及信貸能力不足,對農業農村聚集地區資金支持力度整體較弱。另一方面珠三角地區“三農”需求下降,涉農貸款占其各項貸款余額比例僅為18%,低于全省農合機構水平,服務“三農”大有余力。

            談改制過程:注資、注制、注智

            南方日報:此輪廣東農合機構改制有哪些好的做法?

            裴光:以黨建為統領,發揮政府科學宏觀調控作用。三年來,廣東省始終發揮黨的領導這一最大優勢,強化改革主體責任,明確涉政不良貸款政府兜底償還、涉政抵債資產政府兜底處置變現、公職人員政府兜底約談催收“三兜底”原則,通過統籌新增債使用、專項庫款臨時調度、土地指標獎勵等,推動地方政府拿出“真金白銀”落實捐贈資產和涉政抵債資產169億元,完成3000多宗歷史遺留資產確權辦證,帶動資產升值40多億元。各地市共出動公檢法人員2000多人次,立案6330多件,通過約談、函告、曝光等軟性措施和拘留、逮捕、通緝等硬性措施,掀起農合機構不良貸款“清收風暴”,清收壓降不良資產超600億元。

            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推進改革的傳承與創新。本輪改革中,廣東在推動農合機構單體內部改革的同時,鼓勵廣州、深圳等農商行遵循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兼并收購粵東粵西粵北部分高風險農合機構,初步形成廣州農商行控股一部分、深圳農商行控股一部分、省聯社繼續管理一部分的“三個一部分”管理上適度競爭的格局。此外,汕特聯社經國務院批準,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獨立進行票據發行和兌付、統一法人和改制農商行“三合一”改革,徹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開展注資、注制、注智,構建行穩致遠的長效發展機制。農合機構雖經多輪改革,但至今仍難以跳脫每隔十多年需要外部幫扶一輪的風險“周期律”,根本原因就在于體制機制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在本輪改革中,廣東把全面轉換農合機構機制體制作為重中之重。一是引進戰略投資者投入資金近250億元,帶動其他投資者投入資金超130億元,幫助改制機構夯實資本、化解財務包袱。二是健全公司治理幫助改制機構清退問題股東,規范“三會一層”。三是強化堅守定位內生機制,制定支農支小發展規劃,加大信息科技和互聯網、大數據應用。四是注智促注制,向改制機構派駐管理團隊共247人、高管33人,同步注入管理制度、企業文化、經驗技術,幫助改制機構真正建立健全現代金融企業制度。

            以經得起歷史檢驗為準繩,強化監管引領和嚴格把關。廣東銀保監局始終牢牢把控改革定位取向,加強政策解讀和質量審核,通過風險化解“五方把關”、股東資質“四必排查”等措施,夯實資產分類,守住不良資產處置真實、股東資質和入股資金來源合規、地方政府扶持措施真實有效的“三條底線”,確保改革真實潔凈。全面推動實施高管輪崗、員工履職回避和高管履職評價制度,強化高管履職監督問責。對信貸業務和資金業務風險實施系統和制度“硬控制”,從嚴整治信貸違規大額投放關聯客戶和股東亂象。同時,規范農商行公司章程,從事前準入審查、事后持續監管等方面堵漏洞、補短板,以監管的有效性促進內控機制的有效性。

            談改革成果:發生五大顯著變化

            南方日報:從農信社到農商行,廣東農合機構改革后有哪些新變化?

            裴光:廣東農合機構改革后的新變化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產權改革全面完成。完成60多家農信社改制,清退問題股東7902戶、不合格資本22.79億元,全面完成農商行股權集中托管、整體確權比例超90%。

            整體風險有效化解。累計化解農合機構風險包袱超過900億元、補充資本超過150億元。改制機構資本總額較改革前增長23%,不良貸款率下降7個多百分點,撥備覆蓋率提升27個百分點,主要監管指標由落后于全國躍升為全面優于全國農合機構平均水平。

            追責問責全面落實。三年多來推動農合機構內部追究不良貸款責任人超2萬人,其中高管784人,處罰金額合計4571萬元;監管部門取消18人5年至終身銀行業從業和高管任職資格。累計完成110名任職6年以上高管輪崗交流和3648人次履職回避,通過高管履職評價推動29名稱職以下人員調整優化。

            服務能力不斷提升。農合機構存貸比由60%提升至65%,涉農貸款、小微企業貸款、農戶貸款、扶貧小額信貸分別比改革前增長20%、30%、60%和219%。

            營商環境有力改善。通過打擊逃廢債、加強政策宣傳和正面引導,有效震懾失信人員,減少失信行為,改良了信用環境。

            談廣東模式:創新經驗可全國推廣

            南方日報:過去兩年,廣東改制農商行數量相當于過去10年完成總家數的兩倍。廣東農合改制有何特點,形成了哪些可借鑒、推廣的創新經驗?

            裴光:三年來,廣東堅定不移通過深化改革徹底化解農合機構風險、破除農合機構風險“周期律”,全面革新農合機構體制機制、提升農合機構服務“三農”發展和鄉村振興能力,形成農合機構改革的廣東模式。

            一是高位推動。改革過程中,銀保監會、廣東省相關負責人對重要決策、重要問題、重要環節、重要任務高度重視,省直相關部門、監管機構、地市黨委政府和農合機構以上率下、壓實責任,以敢于擔當、善打硬戰的精神帶動干部善作善成。各地和各部門的通力協作是短時間內高質量完成改革化險任務的保障。

            二是斗爭精神。農合機構改革涉及問題股東清理、不良貸款清收、捐贈資產變現、不良分子追責問責四塊“硬骨頭”??邢隆坝补穷^”必須發揚斗爭精神。三年來,廣東“確產權”“縮股份”“打內鬼”“捉老賴”“新官繼續理舊賬”,有效壓實了原股東責任,有序解決了困擾十多年的涉政捐贈資產變現和網點確權辦證問題,有力打擊了惡意逃廢債和內外勾結作案行為。

            三是因地制宜。廣東農合機構改革面臨歷史包袱重、資金缺口大、涉眾影響范圍廣“三座大山”。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社一策,創新老股東承擔損失、不良資產清收處置、捐贈資產處置變現的方式和渠道。同時,結合實際,不拘泥于一種模式,制定“自主改制、合并改制、戰投改制”三條路徑,分類推動改制化險工作。

            四是專業引領。監管部門發揮靠前輔導、政策參謀、審核把關的積極作用。在啟動改革時,幫助制定切實可行的改革工作方案。在推進工作中,堅持把政策法規要求弄清楚、把機構情況弄清楚、把矛盾困難問題弄清楚、把解決矛盾困難問題的責任方弄清楚等“四個弄清楚”的工作要求。在改革遇到困難時,主動請示,積極服務,一線指導,破解難題,以市場化手段創造性解決改革“堵點”。在質量把控中,掛圖作戰、優化流程、強化把關,確保有實效。

            談改革方向:解除優質農商行發展制約

            南方日報:以中小銀行和農信社改革為重點,全面深化各類銀行保險機構改革,是今年銀保監會明確的改革方向之一。下一步廣東農合機構改革需要重點解決哪些問題?廣東銀保監局在此方面有何部署?

            裴光:廣東農合機構最為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基本步入良性發展軌道。但受外部形勢及農村金融固有體制機制等情況的影響,全省農合機構發展仍處于鞏固成果、負重爬坡的關鍵階段,必須繼續堅定不移深化改革。

            繼續堅持定位不變,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持續提升金融服務,不斷增強農村金融服務的內生動力和可持續性。

            繼續堅持縣域法人總體穩定,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現代農商行。保持縣域法人農合機構數量總體穩定不動搖,建立完善適合中小法人特點、堅守支農支小定位的治理機制,徹底解決大股東控制和內部人控制兩個老問題。慎終如始推進發展戰略、資本制度、選人用人、激勵約束機制等關鍵領域改革,推動科技賦能,徹底破解農合機構風險“周期律”。

            繼續探索適度多元方式改革,培育有序高效農村金融市場體系。探索省聯社改革模式,完善省聯社定位和改革后對基層農合機構的管理體制。最大限度解除管理體制機制對優質農商行發展的制約,形成適度管理競爭的農合機構市場體系。

            強化農合機構監管,鞏固改革化險工作成果。堅持分類監管,支持工業發達地區農合機構以小微企業和城鎮社區居民為突破口,走出一條工業化地區農合機構發展新路。突出監管重點,全面加強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防控力度,充分利用當前政策機遇做實資產、增厚撥備、處置不良,嚴防影子銀行死灰復燃,及時遏制過度冒險的市場行為,堅決守住風險底線。

            繼續加強黨的領導,為農合機構深化改革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障。將農合機構深化改革發展創新作為重要政治任務抓緊抓嚴抓實,嚴厲打擊農村金融領域違法違規違紀行為,推動農合機構真正洗心革面、脫胎換骨。

            南方日報記者 陳穎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啊好深好硬快点用力视频_町村小夜子_漂亮华裔美眉跪着吃大洋全集_国产精品爽爽影院在线
            <strike id="rvrjv"><b id="rvrjv"></b></strike>

                  <address id="rvrjv"></address>

                    <form id="rvrjv"></form>

                      <noframes id="rvrjv">

                      <address id="rvrjv"></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