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訊 (記者/尚黎陽 通訊員/劉雅 晏恒)無處不在的“刷臉”是否必要?近日,廣東檢察機關舉行全省首場人臉識別公益訴訟公開聽證會,就江門一小區違規安裝人臉識別門禁系統案,聽取社會各界意見。
近年來,人臉識別技術多次引發關于隱私安全的爭議,2021年1月,省檢察院部署全省檢察機關,針對人體生物學特征采集識別系統開展個人信息保護專項工作。
2月,江門市江海區檢察院對轄區情況進行調查,發現自2018年至今,部分小區的人臉信息識別門禁系統,已完成大部分住戶的人臉信息采集。檢方認為,人臉信息識別的門禁系統屬于技防系統,上述小區涉嫌違反《廣東省安全技術防范管理實施辦法》有關規定,未經技防管理部門申請以及審核、驗收,擅自在公共區域安裝、使用技防系統。
同時,小區物業僅口頭告知收集業主人臉部信息用于門禁,并未向業主和住戶明示人臉信息的存儲、傳輸、提供等情況便展開收集,涉嫌侵犯不特定多數人的個人信息、隱私等社會公共利益。就此,江海區檢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訴前程序,召開公開聽證會,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律師代表組成聽證委員會,與相關主管部門展開研討。
聽證會上,圍繞住宅小區使用人臉信息識別門禁系統的必要性,是否存在泄露風險,以及相關行政部門如何監管等問題,參會代表進行了激烈討論。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交流,聽證會達成了共識:相關小區違規設置“人臉信息識別”的門禁系統,存在泄露個人信息的風險,涉嫌侵害了不特定多數人的合法權益;相關行政部門應當采取有效的措施,創新監管機制,共同加強個人生物識別信息的保護,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加大對個人信息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普法宣傳,避免群眾因不知法不懂法而觸碰法律紅線。
參會的行政部門在聽證會上也達成一致意見,擬在近期建立保護公民個人信息聯合監督機制,助推社會公共利益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