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廣場再次變身綠色空間:紅綠相間的番茄走廊,科技感十足的園林小溫室、爭相搶購家庭園藝種子的熱情市民……3月27日舉辦的“廣州城市小菜園”(簡稱“城市小菜園”)工程啟動儀式上,超大城市市民就地就近擁享綠色農業的幸福生活展現得淋漓盡致,一場綠色生活的新風潮流將席卷全城。
城市小菜園為何牽動每一位市民的心?隨著城市的發展,吃上自己種植的蔬菜似乎是一種“奢望”,市區用地寸土寸金、學習農作技術缺乏渠道……空間、成本等一系列原因讓城市難以擁抱大自然,而城市小菜園有的放矢,為家庭、機團單位、學校、醫院、企業等量身打造專屬的“小菜園”,讓綠色生活觸手可及。
城市小菜園是什么?將如何走進尋常百姓家?百萬家庭、千萬市民又將如何參與?讓我們走進城市小菜園,看看小小菜園背后的農業大前景、城市新未來。
小菜園搬回家
讓田園生活成為生活日常
假期去鄉間旅游、周末去農業公園,如今“鄉村游”已經成為不少市民的假日熱門選擇。鄉村的美麗風光、田園生活吸引著超大城市的市民,但只能在節假日親近自然么?這個問題不再難,接下來,“廣州城市小菜園”工程將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成為日常,掀起一股讓城市擁抱大自然的新風潮。
什么是城市小菜園?準確描述是以“政府引導、建園自愿、社會參與”建設模式,建立標準化、綠色化、品質化的指導性標準體系,以“綠色環保用材、良種良法種植”為基本標準,政府有關部門牽頭搭建由省市農業技術專家組成的公益性便民服務團隊,市國企牽頭建立市場化商業服務平臺,方便市民購買種子種苗、肥料等有關物料,鼓勵市民自愿自主利用門前屋后、陽臺、房頂、外墻、庭院空地及其他可用空間建設“小菜園”。
通俗來說,就是將菜園搬回每一位市民的家,每天都可以擁享綠色農業,滿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當下,家庭單位種植綠色環保蔬菜日益成為一種新時尚。廣州以“花城”聞名,廣大市民有種花養花的傳統,城市小菜園將讓種菜像種花一樣普及,兼顧美觀性的同時也兼顧實用性。
放眼國際,以“花園城市”聞名的新加坡,該國的都市農業正帶來傳統農業的重大變革。新加坡都市農業的一個新趨勢就是主打“空間牌”和“科技牌”,用水培溶液代替土壤,用作物的垂直堆疊形式代替廣闊無垠的田地,實現農業“向上生長”。
在廣州,都市農業同樣日新月異。如在從化的“植物工廠”,一茬菜的生長周期平均只要19天,一年可收獲19次,是普通種植產量的20倍,一般無土栽培產量的5倍。
城市小菜園可以簡單理解為袖珍版的“植物工廠”,但行業做法運用于生活日常中需要考慮成本因素。而城市小菜園做到了足夠親民,經測算,2平方米陽臺一年只需花費200元左右,在成本上實現了把都市農業從田間地頭帶進市民的家中。
在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院長、“廣州城市小菜園”專家團隊首席專家張華看來,城市小菜園滿足了人們對田園生活的向往,也是將土地利用到極致,將創新貫徹到極致,既是都市生活的新風尚,也是都市農業的發展大勢。
“黑科技”用起來
把方寸之間變成綠色空間
讓都市農業從田間地頭“飛”進尋常百姓家,并不簡單。
與方便使用各種農業科技的現代化農場不同,普通市民家中的陽臺往往空間、光照有限,加之種植成本等問題,既不能使用農用無人機等農業設備,也不能使用滴管、噴灌等現代化農業技術,一般市民往往不掌握基本的種植技術,如何將方寸之間變成綠色空間,其關鍵一躍需要一系列農業“黑科技”的支持。
“蔬菜陽臺種植關鍵技術是多方面的?!睆埲A介紹,為讓農作物適應陽臺等狹小空間,需要選擇適合栽植的品種,考慮承擔“土壤”功能的栽培基質如何配比、如何肥水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等問題。市農科院的技術團隊甚至在探索的過程中還成功申請了兩項專利。
蔬菜陽臺種植面臨的一大問題是定制化的實現,受房屋朝向以及陽臺空間的影響,不同家的種植環境可以說是千差萬別,如何為每一個家庭量身定做專屬的“小菜園”?
“廣州豐富的種質資源保證了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生長環境提供適配的品種?!睆埲A介紹,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也是農業種植的關鍵。以市農科院為例,目前每年收集、鑒評各種蔬菜、玉米等種質資源400多份,保存蔬菜、玉米等農作物種質資源總數達9000多份。經過長期的實驗篩選,適合陽臺菜園盆栽種植的辣椒就有杭椒1號、香妃線椒、辣優16號、辣優17號、五彩如意椒等品種,基本能滿足各種陽臺的種植環境。
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城市小菜園還運用都市菜園種植盆的專利,解決蔬菜根系浸泡影響蔬菜生長等問題;運用殘株爛葉微生物堆漚處理的專利,通過加入生物菌成堆肥來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解決植物生長過程中殘葉爛葉回收處理的問題。
一系列農業“黑科技”更是成功運用在“海洋六號”遠洋漁輪上,因長期從事遠洋航海工作,海上船員主要靠從陸地儲存大量耐儲存農產品滿足日常生活所需,長期吃不上新鮮蔬菜,市農科院的技術團隊克服了氣候、溫度、種植技術等諸多難題,在船上成功“點石成綠”,滿足了吃上新鮮蔬菜的愿望并提供了享受農耕、親近綠色的愿望。
“農業技術的突破和日益成熟,讓陽臺種植的成本越來越低,日益平民化。”廣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城市小菜園恰逢其時,讓農業走進尋常百姓家。
農業走進童年
“門外漢”變成“小能手”
“目前,廣州已有400多所學校積極報名參與‘廣州城市小菜園’工程?!睆V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工程不僅能舒緩身心增進感情,也是青少年感受勞動之美的天然科普基地,更提供了一個契機讓農業走進孩子們的童年。
愿景美好,更要落地有聲。讓孩子親近自然、了解農業,要考慮如何深入淺出地把專業的農業種植變成一堂手工課,讓農業“門外漢”變成農業“小能手”。
為此,城市小菜園工程也早有準備,目前正在推進3個平臺建設:第一是“廣州農博士”服務平臺,由農業技術專家組成專業團隊,在線上實時解答市民家庭種植技術問題;第二是市場化服務平臺,能為市民提供線上線下購買優質種子、有機肥、環?;|等種植配套產品服務;第三是交流分享平臺,將推出一系列指引文章、視頻,為市民科普分享正確的家庭種植方法,同時市民也能在平臺上發布交流種植成果。
多個平臺使用起來也非常便捷,以“廣州農博士”服務平臺為例,其建設之初是服務于廣大農業生產經營者的農業技術問診公益性服務平臺,該平臺有數百名經驗豐富的專家隊伍支持,“含金量”十足。為更好地向普通市民提供專業服務,更是專門開發了“廣州城市小菜園”農博士服務專版。
對于普通市民來說,在蔬菜、瓜果種植過程中,一旦發現任何問題,可通過手機隨時上傳視頻、圖片、文字等信息向專家求助,同時,專家也將以“搶單”形式第一時間在線向市民提供技術服務。
“廣州城市小菜園”工程提供的農業服務覆蓋了作物生長的全生命周期,方便了教師、家長帶領孩子參與農業、了解農業的門檻?!斑@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向公眾、向孩子科普農業技術的一個機會?!睆埲A表示,這也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
廣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預計城市小菜園工程將帶動百萬家庭行動、千萬市民參與,未來,廣州還將適時開展“最美廣州城市小菜園”“我愛小菜園”“種菜小能手”等評選和展示活動,讓“小菜園”成為孩子成長的大舞臺。
“自己雙手種出來的果實最香甜?!眴觾x式上,署前路小學學生許皓睿對自己的課外時間多了一份新期待。
【南方+記者】傅鵬
【通訊員】穗農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