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今年一季度主要經濟指標陸續公布。
記者梳理發現,廣州、東莞等10個城市GDP同比增速超過全國平均增速;工業在支撐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GDP同比增速較高的城市,工業增加值增速也基本位居各市前列;粵東粵西粵北多個城市經濟發展量質齊升,呈現良好勢頭。
哪座城市表現最好?
從同比增速看,中山以25.0%的增速位居第一,惠州、江門則分別以23.2%和21.4%位居第二、第三。東莞、清遠等市也超過全國和全省平均增速。
同比增速外,今年各地經濟數據還增加公布了主要經濟指標的兩年平均增速。省統計局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樣的計算方式更能體現在過去兩年里的實際經濟增長情況。
去年一季度,汕尾就以1.9%的同比增速領跑全省,此后全年持續領跑全省21個地級市。今年一季度,汕尾再次以兩年平均增長8.4%位居全省首位,表現又穩又快。
分析城市經濟,看速度,也要看經濟規模。
廣州和深圳去年GDP合計超5萬億元,一季度,廣州同比經濟增速19.5%,兩年平均增速5.6%,在國內中心城市位居前列。相比之下,深圳受疫情和中美貿易摩擦影響更大,去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長-6.6%,今年一季度逆轉為正增長17.1%。
廣東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萬陸表示,廣州、深圳兩市占了全省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是全省經濟主引擎,兩市經濟表現相當大程度影響到全省經濟表現。一季度兩市經濟復蘇強勁有力,對全省經濟增長發揮了有力起的拉動作用。
從區域協調發展的角度看,同樣不乏亮點:清遠、河源和汕頭GDP同比增長分別達到20.3%、20.3%、19.9%。在經濟增長發力的背后,是以投資補短板起到支撐作用。例如,河源一季度投資同比增速49.4%;清遠借助對接廣州的區位優勢,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7.6%,兩年平均增長9.3%。
高質量增長動能在哪兒?
今年,廣東全省的GDP同比增速目標是6%以上。去年二季度廣東經濟開始全面復蘇,意味著今年接下來9個月經濟增長的計算基數將比一季度高出不少。
更重要的是,廣東要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亟待培養高質量發展新動力。
一季度,全省共有5個城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超40%,其中清遠以44.1%的增速位列全省第一,其后是陽江、中山、河源、江門,工業成為支撐這些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東莞和佛山兩座萬億元經濟體量城市也表現穩健。今年一季度,東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1012.56億元,同比增長30.9%;佛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1132.59億元,增長20%,兩年平均增長4.9%。
再看廣州。從總投資120億元的玉湖國際冷鏈項目,到現代汽車集團首個海外氫燃料電池系統生產銷售基地等一批面向未來需求的高水平產業大項目,讓廣州有了穩居一線城市的經濟底氣。
對于工業水平達到較高水平而發展空間相對受限的城市,則將現代服務業作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受國外經濟形勢的沖擊,深圳一季度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6%,低于GDP同比增速1.5個百分點。
對此,深圳的應對是聚焦更高水平的創新。近段時間,深圳市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2021年工作要點、深圳光明科學城總體發展規劃已被審議通過。
與此同時,深圳作為超大城市的市場潛力也在不斷釋放:3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4.2%,增速比1—2月份加快6.6個百分點。
類似的一幕也出現在其他城市。一季度,珠海、東莞、肇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同比增長38.1%、34.6%、32.8%,正在不斷激發市場活力、促進經濟循環。
南方日報記者 王彪 陳欣欣 羅麗娟 實習生 林廣豪 隋明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