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13時07分,“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這位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畢生夢想與追求就是“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病危之際,念念不忘的還是雜交水稻事業,希望弟子們把雜交水稻事業發展好,把雜交水稻推廣好。
國士無雙,一生盡瘁。作為國內較早開展雜交稻和耐鹽堿水稻研究的農業類院校,廣東海洋大學曾得到袁隆平諸多無私關愛和大力支持。驚聞噩耗,師生們萬分悲痛。因雜交稻結緣,因海水稻續緣,四十多年間割舍不斷的情誼,早已將海大人的心與這位老人緊緊聯系在一起。
5月23日,學校向袁隆平院士治喪委員會發去唁電;校黨委書記曹俊明、校辦主任、濱海農業學院院長鄭殿峰、耐鹽堿水稻團隊成員周鴻凱教授北上長沙,代表學校全體師生吊唁袁隆平院士,表達全體海大人的沉痛哀悼之情。
因雜交稻結緣,拉開合作序幕
袁隆平生前,常念叨“湛江是個好地方”,曾拜訪過袁隆平的廣東海洋大學的領導專家幾乎每人都聽到過這句話。
上世紀60年代,袁隆平開始研究雜交水稻并利用海南作為試驗基地。在研究培育和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的艱辛歷程中,袁隆平與湛江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留下了難忘的足跡。海大前身之一湛江農業??茖W校的前輩們自此與袁隆平結緣。
上世紀80年代,海大的張建中教授在雜交稻育種領域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培育出雜交水稻良種“秈優直龍”,在廣東省早稻區域和全國秈型雜交水稻晚熟種區試種,均獲得第一名,被定為本省大面積推廣稻種。此事引起了國內同行的關注,也吸引了袁隆平來校設點選育雜交稻種。袁隆平和張建中經常一起討論雜交水稻育種問題,一說起雜交水稻,其他事情就都不重要了。
上世紀80年代中,袁隆平來湛江農專和雜優公司了解和指導雜交水稻科研和生產情況,海大濱海農業學院郭建夫研究員當時還是剛剛大學畢業的小伙子,他陪著袁隆平到田間地頭調研,聆聽袁隆平的教誨。
1987年于湛江農專,袁隆平(前排右4)、張建中(前排右5)、郭建夫(后排右1)、方良俊(后排右2)
“袁老師是那樣平易近人且幽默風趣,這些不僅對我后來的雜交水稻研究幫助很大,而且在為人處世上也受益匪淺?!惫ǚ蚧貞?,“80和90年代,我有幸陪湛江搞雜交水稻的同志多次到袁老師長沙的家和海南三亞師部農場拜訪他,請教相關技術問題并商談雜交水稻科研開發合作事宜,袁老師待人特別熱情誠懇,讓人印象深刻?!?/p>
當時湛江的雜交水稻科研和推廣得到袁隆平的充分肯定,1995年底,袁隆平帶領《雜交水稻在中國》外國攝制組到湛江湖光鎮柳畔村等雜交水稻制種基地拍攝,郭建夫參加了拍攝活動。這部專題片引起世界對中國雜交水稻成果的高度重視。
2009年至2015年,郭建夫作為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水稻創新團隊品種選育崗位專家,先后陪同袁隆平到珠海、惠州、茂名和湛江等地考察調研超級雜交水稻的科研生產情況,聽取袁隆平的學術報告。2012年,郭建夫還協助袁隆平研究團隊在湛江進行超級雜交稻的示范推廣。
2019年9月,袁隆平和海大郭建夫、魯義善、陳進軍、周鴻凱一起觀看上世紀80年代照片
袁隆平對海大的雜交水稻研究一直都非常關心支持,雙方開展了很好的合作。郭建夫等利用袁隆平研究團隊育成的優質兩系法不育系Y58S,與海大水稻研究團隊育成的香型優質抗稻瘟病恢復系弘恢3088配組育成的Y兩優3088,于2012年和2014年分別通過廣東省和海南省品種審定,并成為廣東省農業主導品種、廣東十佳優質稻米品種。
25年后再訪校,受到師生熱烈歡迎
2012年6月28日,袁隆平率隊到湛江雷州超級稻工程建設基地參加現場觀摩會。該超級稻示范工程項目由廣東省農業廳立項,廣東省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和廣東海洋大學共同建設。
據時任海大農學院院長、廣東省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郭榮發教授介紹,廣東省于2009年啟動了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項目,組建了廣東省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并于2010年與袁隆平院士團隊進行合作,啟動廣東省超級稻示范工程建設項目,在廣東省建立了若干個示范基地,附城鎮的廣東海洋大學示范基地正是廣東省超級稻示范基地之一。
2012年6月28日,袁隆平在郭榮發等陪同下參加觀摩會
自該基地建立到2012年,先后引進、示范水稻新品種20多個,品種主要來源是袁隆平院士團隊、廣東省農科院、廣東海洋大學等育成的水稻新品種?;卦谝M水稻新品種的同時,研發、應用水稻栽培新技術。郭榮發經多年的潛心研究,形成“水稻水肥耦合調控高產栽培技術”,該技術要點是“攻前、控中、保后”施肥法和“無水層栽培”灌溉法相結合。良種加良法應用于水稻栽培中,可增產8%~10%。
當時現場氣氛熱烈。省農業廳副巡視員潘雪芬、湛江市副市長莊曉東、海大副校長陳澤球、廣東省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李康活研究員以及全體崗位專家和試驗站站長及湛江市科技局、農業局、雷州市的領導及本市諸媒體的記者都來了,共有六七十人。
袁隆平在田邊停下來,仔細觀察稻穗,并向身邊的項目主持人郭榮發詢問抽穗數、結實率和成熟期等情況,預估畝產會達到約700公斤。袁隆平非??隙ǖ卣f:“雷州半島上有這么好的平原,這么肥沃的土壤,種兩季超級稻,每季700公斤沒有問題,加上冬季的馬鈴薯,口糧就解決了。廣東是缺糧大省,如果超級稻推廣開來,完全可以實現糧食自給有余?!惫鶚s發介紹說:“今夏雷州半島連續下雨一個多月,正是本地水稻揚花的時候,水稻的結實率普遍受到影響,產量因此可能比往年略低一些?!痹∑竭B聲說“沒關系”,又說超級稻推廣后,雷州半島每人每天可保證一斤糧。由于天氣炎熱,隨行人員提醒院士該慢慢往回走了,老人這才踏上返程,還一邊走一邊回答記者的問題。
參加現場觀摩會前一天,時隔二十五年,袁隆平再次踏進了湖光巖畔的廣東海洋大學校園?!半s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要來了!這個激動人心的消息兩天前就通過校園網的預告傳遍了校園。傍晚,平日下班后一片寂靜的主校區博物館前竟然聚集了上百名學生。
2012年6月27日,袁隆平在海大水生生物博物館與同學們合影
在時任學校黨委書記劉衛國、校長何真、副校長章超樺和湛江市有關領導陪同下,袁隆平興致勃勃地參觀了學校水生生物博物館,并在參觀結束后與校地領導和年輕的學子合影留念。年輕人幸福地環繞在院士身邊,眼神中滿是景仰與欣喜。
因海水稻緣分“升溫”,接受特聘院士聘書
國家糧食安全,一直是袁隆平心心念念的大事。在完成雜交稻畝產3000斤的夢想之時,年近九旬的他,沒有選擇功成身退,而是選擇了“海水稻”作為新的攻關方向。共同的理想和抱負讓他和廣東海洋大學的海水稻創新團隊的專家有了密切的交集與合作,40年前因雜交稻結下的緣分持續升溫。
廣東海洋大學海水稻研究始于上世紀70年代,是該研究領域的先行者。張建中、方良俊、郭建夫、周鴻凱、鄭殿峰及陳日勝等一代代海大人堅守保障國家糧食與耕地安全、振興鄉村鹽堿地稻花飄香的初心,從海水稻種質資源、遺傳育種、生理生態調控、生態高值種養等領域,幾十年如一日開展海水稻研發。
海大畢業生、特聘講座教授陳日勝1986年發現了第一株野生海水稻“海稻86”,被袁隆平評價為繼雜交稻之后水稻行業的又一次重大革命性突破,稱他為“國內最早發現耐堿性強、抗病性強、生命力強的野生海水稻的專家之一”。2016年9月3日,袁隆平給陳日勝寫了一封短箋:“海水稻種的發現,是人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希望利用這一寶貴資源,選育出很多高產、優質、高度抗鹽的品種,為人類造福?!?/p>
袁隆平與陳日勝
在方良俊教授的率領下,海大耐鹽水稻研究團隊1996年采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培育出耐鹽、抗倒伏、高產、優質的“海紅11”“海紅12”。周鴻凱教授團隊于2007年獲得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耐鹽堿水稻,并在湛江沿海被鹽堿化農田推廣應用。被鹽堿化的農田得到了修復和改良,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并促進了糧食增產增效。近年來,研發工作捷報頻傳。周鴻凱教授團隊承擔的項目在雷州海紅香稻種植示范基地的產量再創新高,畝產突破400公斤。陳日勝海水稻種植團隊在臺山南豐村“鹽堿變良田”,廣東首塊海水稻田畝產突破450公斤。
2019年5月,海大主辦了2019中國海水稻論壇,以本校海水稻(耐鹽堿水稻)研究團隊為依托,掛牌成立中國東盟海水稻研究院,聘任袁隆平院士為海水稻研究院榮譽院長。
當年6月,海大海水稻研究團隊通過與袁隆平院士團隊的深度合作,在海水稻發源地遂溪縣建新鎮卜巢村海河潮汐區域,建設了第一期面積1100畝的耐鹽堿水稻品種測試與展示基地。
當年6月18日,海大校長潘新祥帶領學校農學院耐鹽堿水稻團隊去長沙拜訪袁隆平。原定安排見面5分鐘。但是一見到老朋友陳日勝、周鴻凱等,袁隆平非常激動,話匣子就打開了,當即就囑咐湖南雜交水稻中心的領導,一定要加強與廣東海洋大學的合作,共同研發推廣耐鹽堿水稻。“習總書記曾對我說,中國人的飯碗要裝中國的糧食,飯碗要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里;李克強總理也非常重視組建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痹∑疆敿刺嶙h將廣東海洋大學列為正在申報的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的核心成員之一,并負責華南中心的建設。當潘新祥向袁隆平提出請求,能否受聘為學校特聘院士,并作為學校耐鹽堿水稻研究院的名譽院長時,袁隆平欣然同意,并愉快地收下了名譽院長聘書。
2019年6月18日,袁隆平從潘新祥手中接過海大耐鹽堿水稻研究院名譽院長聘書
當年6月至9月,海大校長潘新祥四次率學校海水稻專家團與袁隆平院士及其團隊骨干就共同推動“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華南中心的立項建設”進行了深入商討和對接,在袁隆平的建議和支持下籌備建設“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華南中心”。其間當看到潘新祥專門帶去的在湛工作舊照時,袁隆平驚喜地說:“這是我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在湛江農專搞水稻合作研究呢。湛江是個好地方!”
當年12月18日,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海南基地,袁隆平從海大黨委書記曹俊明手中接過聘書,成為廣東海洋大學特聘院士。他表示支持海大籌備建設“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華南中心”,希望能與廣東海洋大學教授專家共同努力,研究選育耐鹽堿高產水稻,并將第三代雜交水稻盡快應用到生產上,為國家糧食生產作出更大的貢獻。聘任儀式后,袁隆平欣然寫下“濱海農業學院大有可為”寄語,并為“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華南中心”題名。
2019年12月18日,袁隆平從曹俊明手中接過海大特聘院士聘書
2020年4月,在三亞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的試驗現場,郭建夫育成的耐鹽堿雜交水稻品種(品系) 萬勝優天弘4號和海優2號種植表現耐鹽性優異,贏得鑒定專家一致贊譽,袁隆平豎起大拇指以示贊賞。他語重心長地叮囑海大專家:“要將第三代水稻雜交技術運用到陳日勝的‘海稻86’上,讓海水稻插上騰飛的翅膀,要在世界上率先搞成海水稻優質高產!”
袁隆平寄語海大濱海農業學院
袁隆平對廣東海洋大學推進耐鹽堿水稻研發寄予厚望。2020年10月,全國第二屆海水稻論壇在湛江舉辦,袁隆平為第二屆全國海水稻論壇大會錄制致辭視頻,在隨后的談話中表示,希望海大濱海農業學院努力發揮作用,推進耐鹽堿水稻研發工作,“爭取早日實現耐鹽堿水稻推廣一億畝的目標”。
每個跟袁隆平接觸過的人,都銘感于他對后輩的關愛和提攜。
跟袁隆平的每次會面,都讓陳日勝終生難忘。首次見面,袁隆平見面就問他怎么來的,當聽說他是搭普通火車來的之后,馬上讓秘書安排差旅費,讓他坐飛機回去。第二次見面,秘書報告說有個市長來找,袁隆平說:“我已經說過了,我今天只見陳先生!”第三次見面,袁隆平把他帶到辦公室,拿出兩瓶酒讓他中午吃。每次陳日勝到長沙,袁隆平都安排自己的兒子袁定安親自到車站、機場接送。對于搞海水稻研究的寂寞與堅持,陳日勝覺得袁隆平是最懂他也最支持他的人。
在第二屆中國海水稻發展論壇籌備期間,濱海農業學院副教授沈雪峰等參加論壇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給袁隆平寫信并得到回信,袁隆平號召全國農業青年科技工作者“攜起手來,使我國農業科技進步不斷推進,以促進糧食生產的進一步提高”。
“他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用偉大的胸懷與無微不至的關愛,改變了我的人生?!眹译s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原黨委書記、廣東海洋大學濱海農業學院拔尖人才講座教授馬國輝說。
“合影時,院士微笑著把我向身邊拉了拉,讓我靠他老人家更近?!睆V東海洋大學濱海農業學院院長鄭殿峰念念不忘的這些小細節,如今都化成了精神力量,激勵他和海水稻創新團隊同事一起“繼承袁院士的未竟事業,大力發展耐鹽堿水稻,建好華南中心,讓南方鹽堿灘涂綠起來、美起來,變成生態糧倉”。
“偉大的生命,不會真正地離去。袁老留下的財富,是中國人飯碗里的米香,是淡泊名利、奮斗一生的精神財富和‘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堅定信仰?!毙iL潘新祥表示,“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剛剛獲批,華南中心在袁老的指導下已經成立,我們將永遠銘記他的殷殷囑托和期望,潛心鉆研耐鹽堿水稻技術,讓耐鹽堿水稻在中華大地開花結果,并惠及世界人民。廣東海洋大學將全力建設好華南中心,發揮中心在華南的影響力和輻射作用,積極為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科技事業貢獻海大力量!袁隆平院士永垂不朽!”
“我們真誠感謝袁院士、深切緬懷袁院士,不僅要學習和繼承他的偉大品格和崇高風范,把他一心為國為民的精神發揚光大,還要沿著袁院士的足跡,努力開創雜交稻和耐鹽堿水稻研究的新境界,為把他的‘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變成現實作出海大貢獻,以告慰院士的在天之靈,造福國人,造福世界?!睂W校黨委書記曹俊明表示。
【記者】杜瑋淦
【通訊員】張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