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楊志敏總在做“數學題”——每天計算醫院有多少病床,能夠容納多少新收病人,如何將病人分類收治。
她所在的地方是廣東省中醫院芳村醫院(廣州市慈善醫院)。自6月3日芳村片區實行封閉封控管理以來,這里就成為了片區內急危重癥病人的生命“綠洲”。
在楊志敏的眼里,過渡病區的使命——做好下接急診、上承??撇》康摹白儔浩鳌?;運用中西醫方式,為急危重癥患者贏得了更多時間。
在最高級別防護下治病救人
當62歲的區伯被送到醫院時,已經有5天沒有血透。對于一名尿毒癥病人來講,這是一件難以想象的事情。
區伯住在廣州市荔灣區白鶴洞街道,在這一次疫情中,這里被外界視為疫情的風暴眼。
患了尿毒癥的病人,沒有進行透析,等待他的可能是死亡,最后會出現多器官衰竭的情形。很快,心衰的區伯就被救護車送到了醫院,但他來自高風險地區,核酸檢測頻次未達到入院標準,這讓醫生犯了愁。
一邊是病人生命,一邊是院感防控。
楊志敏馬上將他收入了過渡病房,派了一名專職護士在床邊進行血透治療,避免與其他人交叉感染。當第一次血透結束那一刻,區伯感覺自己重生了。
楊志敏說,面對急救病人,首先要排查其有無新冠風險,然后才能進行專科分流。因此,醫院專門設立了留觀病區,目的就是辨識急危重癥病人是否有新冠風險。
在過渡病區,醫院實行的是單人單間的住院標準,配備了超過平常2倍的醫護人員,醫護人員需穿戴二級防護設備,幾小時下來,已是全身濕透。
“病毒看不見,摸不準,我們只能上最高級防護,才能保護好自己?!弊o士長劉宇說。
即使度過了危險期,但區伯還是感覺腹脹,胃口不佳。醫生曾祥琿使用了臍針療法與《傷寒論》經方的組合拳,很快病人覺得腹脹癥狀得到了緩解。
“我以前不信中醫,但這一次很有用?!眳^伯說。
在過渡病房里,中醫不再是慢郎中,而是治療急危重癥的先鋒。
楊志敏說,這些年來,中醫經典病房與急診和ICU聯動成為“金三角”,主攻各種急危重癥和疑難雜癥,在這一次搶救危重病人中,得到了更好的實踐。
24小時完成過渡病區改造
很早,芳村醫院就把握了疫情脈搏。
5月29日,楊志敏帶領團隊僅僅用了24小時,就將芳村醫院中醫經典科(內五科)改造成為過渡病區。
防控突然升級。6月3日后,危急重病人源源不斷地被送到芳村醫院,其中一部分是來自中高風險區域的發熱病人或復雜疑難病人,一個留觀病區已不能滿足需求。楊志敏決定啟動二區建設,這個決定得到了醫院的支持,也備好了工程材料,但施工隊從何而來?
醫院后勤管理處副處長翁曉楓的一條信息讓楊志敏放下了心頭大石:“醫院工程部的師傅們愿意想辦法改造二區,他們以前有參與此類工作的經驗?!?/p>
“半路出家,師傅改造,我監工,就完成了二區建設。”楊志敏說。
這段時間,楊志敏用“瘋狂”兩字來形容醫院的工作狀態。她說,每段時間的矛盾點是不同的,比如封控第一天由于車輛通行證還沒有發下來,醫院跟外界沒辦法對接,不能運送物資,醫療垃圾也無法運出。
這時,她的頭等大事是建立對外聯系的通道。
病區布局、人員調配、流程再造、醫療救治……往后的時間,她都在“瘋狂”去解決這些問題,一天三次會議,解決各種問題,理清各個環節,當場拍板。
“最難的是決策?!睏钪久粽f,因為關系太多人的生活了。
18年前,“非典”在廣州肆虐,楊志敏是沖鋒兵,南下到香港,施銀針,用中藥,證明了中醫藥在對抗傳染病上的療效。
18年后,楊志敏成為了一名女將,運籌帷幄,協調各方,讓更多人得到了保障。
6月17日,區域內解除10多天的嚴格封閉封控管理后,廣州荔灣芳村片區的街頭逐步恢復人氣。
楊志敏想,熟悉的荔灣要回來了,曙光就在眼前。
南方日報記者 黃錦輝 實習生 陳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