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8月25日,省統計局發布經濟數據顯示,7月廣東生產供給繼續復蘇,市場需求逐漸回暖,就業物價總體平穩,經濟運行保持穩定恢復態勢,恢復速度有所加快。
“從7月份數據來看,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止跌回穩的形態已經基本確立,恢復速度加快?!濒吣洗髮W經濟與社會研究院助理教授劉詩濛表示,此前幾個月的廣東經濟數據已經呈現止跌回穩,此次發布的前7月數據進一步增強了社會經濟加速恢復、發展的信心。
??動力更足
規上工業增加值降幅連續五個月收窄
在經濟數據中,工業增長備受關注。1—7月,廣東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6728.67億元,同比下降4.2%,降幅比上半年收窄2.2個百分點,連續五個月收窄。特別是7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9%,比上月提高4個百分點,為今年以來最高增速。
“最新數據顯示,廣東工業正處于加快修復的過程?!笔∩缈圃航洕芯克彼L、副研究員萬陸表示。
從工業門類看,汽車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加快恢復,分別增長22.2%和17.1%,增幅分別比6月提高12.2個和15.4個百分點。與防疫相關的化學纖維制造業、醫藥制造業持續較快增長,分別增長33.6%和27%,增幅分別比6月提高17個和17.4個百分點。
從產業結構看,中高端產業加速回升的態勢明顯。數據顯示,前7月,廣東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速轉正,增長0.6%,比上半年回升1.5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增速由負轉正,增長1.3%,部分高技術產品產量保持較快增長,3D打印設備增長336.8%,服務器增長61.1%,工業機器人增長26.9%。
劉詩濛表示,高技術制造業由負轉正,而且部分高技術產品保持較快增長,可以體現廣東目前的經濟增速回升很大一部分是創新驅動型,這不僅是一個簡單的反彈性的恢復,更是體現了廣東工業在產業鏈中的較高地位,是廣東長期技術積累的成果。
對此,萬陸持相似看法。他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無論廣東還是全國,增長情況較好的往往集中在高新技術產業。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更加依賴于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因此,廣東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潛力也依賴于其進行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孵化的能力。
??基礎更牢
1—7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3%
1—7月,廣東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3%,增幅比上半年提高2.2個百分點。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7.4%,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從今年以來經濟恢復的情況看,供給側方面的恢復,總體要領先于需求側,尤其是居民消費的恢復速度?!比f陸表示,“在恢復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投資是非常關鍵的環節,把投資這個‘定海神針’抓好了,在當前是最重要的?!?/p>
劉詩濛認為,以新基建為代表的基礎設施投資,更多體現的是政府在推動經濟恢復上的成果,十分有利于經濟進一步加快恢復和穩定增長。
工業領域的恢復,同樣體現在投資上。數據顯示,工業投資降幅比上半年收窄2.3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技改投資收窄3.8個百分點。其中,防疫物資生產相關行業投資加快,醫藥制造業、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分別增長69%和25.8%,增幅分別比上半年提高18.7個和0.3個百分點,推動高技術制造業增速由負轉正,增長4%,增幅高于整體投資1.7個百分點。
劉詩濛表示,從長期看,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基本面的改善和科技的進步。工業增速的恢復性提高,從短期看,是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的結果;從長期看,是廣東及全國在技改和科技創新上持續投入的結果?!皬倪@個層面看,廣東和全國的長期增長趨勢受短期突發性事件的影響是有限的。”
??市場更活
在線零售增長兩成,7月進出口增長10.9%
1—7月,廣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375.35億元,同比下降12.2%,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8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商品零售和餐飲收入持續改善,降幅分別比上半年收窄1.6個和3.3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大宗商品消費有所好轉,汽車、石油類商品零售降幅分別比上半年收窄4.9個和1.6個百分點。
從消費方式看,線上交易保持充沛活力,1—7月全省限額以上單位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商品零售增長20.1%,總量占全省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的27%。
劉詩濛表示,對于餐飲等行業來說,線下交易仍有不可替代性,但是線上交易本身已經是重要的消費趨勢,疫情的發生在客觀上起到了一個加速推動的作用。
外貿降幅同樣在持續收窄。1—7月,廣東貨物進出口總額37317.6億元,同比下降4.3%,降幅比上半年收窄2.8個百分點。其中,出口下降4.4%,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1個百分點;進口下降4.2%,降幅比上半年收窄0.8個百分點。
具體到7月份,外貿表現良好: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0.9%,增幅比上月提高10.1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在防疫物資等較快增長的帶動下,增速由負轉正,增長17%;進口增長0.8%,增幅比上月回落4.1個百分點。
劉詩濛表示,廣東作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和全國外貿大省,既要補強短板,也要發揮長處,包括更好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在對外開放和國際經濟交流上的優勢,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起到更加重要的橋梁作用。
在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特別是“穩就業”方面,廣東同樣表現良好。截至7月末,全省城鎮新增就業、失業人員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分別完成年度任務的57.4%、57.6%和55.1%。
南方日報記者 王彪 實習生 趙鴻娟 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