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盲盒遇到菜場,會不會“水土不服”呢?
近日,一位90后攤主推出了菜場盲盒。他發現很多年輕人在菜場不知道買什么,于是結合時下很火的盲盒,推出了“菜場盲盒”。目前盲盒只能線上買,“如果是線下的話,都看見菜了,還叫什么盲盒!”
菜場盲盒可看作是“盲盒+生鮮”的一個具體商業形態。它脫胎于二次元、ACG等領域的“盲盒經濟”,攤主將之化為己用,為傳統線下經濟賦能值得點贊,但是仍需注意,盲盒脫離影視動漫語境后,與生鮮市場未必適配。
雖說“萬物皆可盲盒”,但生鮮顯然不同于二次元、ACG等模式,其自身缺乏藝術性與收藏價值,也沒有收藏的“情緒動力”,有可能涉及過度營銷。目前的菜場盲盒,更多是靠新鮮感吸引客戶,究竟能走多遠也未可知。
菜場盲盒更加注意實用與實惠。從初衷來看,盲盒的主要訴求是“解決大家每天不知道吃什么的問題”,這無疑觸及了一些選擇困難消費者的痛點。但也蘊含了這一商業邏輯背后的缺陷——實際上縮小了受眾群體。
盲盒的魅力與驚喜在于隨機,但在買菜上,這種隨機包括買到不喜歡、不會做的食材的雙重風險。加上對盲盒經濟接受度較高的大多是年輕人,菜場盲盒的實際受眾范圍也被約束至不挑食、會做菜的年輕人。
若想增加菜場盲盒的持續競爭力,擴大受眾群體,還是要以產品質量為核心,用盲盒這種營銷方式為生鮮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