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家長怒退家長群引發熱議。有人認為退群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也有人直言“勇氣令人佩服,但估計效仿者寥寥”。
筆者不想探討家長群本身的意義,而是想問一句:一名家長退群而已,為什么會引發軒然大波?其實,他只是做了很多家長想做但不敢做的事,說了很多家長想說但不敢說的話。某種意義上,是在踐行“家”對“?!钡谋O督。
在“老師—孩子—家長”的關系中,老師處于絕對優勢地位。社會上有很多好老師,但也不排除有個別老師,利用手中權力,收受好處、刁難自己看不慣的學生,甚至把對家長的不滿發泄到孩子身上。
尤其是幼兒園、小學階段,老師的一句話可以讓孩子信心滿滿,也可以讓孩子的情緒跌入谷底。在班級這個“社交圈”里,受老師青睞的孩子,可以成為班里的小明星,而常被老師貶辱的孩子,則很可能被其他同學孤立甚至欺負。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是老師手里與家長“討價還價”的底牌。這是很多家長即使不愿意,也要對老師言聽計從、夸出“彩虹屁”的根本原因。多少家長忍氣吞聲,怕的就是老師刁難孩子。
教室雖方寸之地,卻是國家未來所系,那些隱形權力誰來監督?又如何防止被濫用?
2017年,教育部印發《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要求中小學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加大對失德教師的懲戒力度,推動師德建設常態化長效化。然而,《指南》并未明確擁有“一票否決權”的主體是哪些、具體要如何操作。有形的虐待尚能找到痕跡,那些無形的冷暴力造成的傷害又如何評估?
在現實生活中,對教師失德行為無論是取證還是投訴,其實都很不容易。有家長直言,沒有家長會為了別人家孩子的事得罪班主任。更何況,有的家長本身也是不公平的推波助瀾者。如果不能形成合理、有效的師德評價和監督機制,家校矛盾仍然很難真正得到解決。
筆者建議,教育部門和學校應加大師德評價工作的落實力度,別讓師德評價成為“走過場”。每年師德師風評價定期舉行,更多由孩子和家長無記名參與,或者授權第三方教育機構進行問卷調查。學校管理層也應通過課堂觀察、常規檢查等形式了解孩子的學習情緒,進而掌握老師的師德情況和班級生態,發現問題及時進行專業指導矯正。此外,定期開展師德專項課程培訓、提升教師職業價值意識、嚴格執行師德評價與待遇掛鉤等,也是推動師德建設的常態化舉措。
師德是教育之魂。近年來,社會尊師重教氛圍濃郁,真心希望所有教師都能尊重、珍惜自己的職業,愛護、接納、公平公正對待每一個孩子,不要迷失師者初心,不要辜負社會厚愛,更不要辜負“老師”這個神圣的稱謂。
【作者】 夏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