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長
12月16日,《廣州市差別化入戶市內遷移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甫一公布,便引發輿論風潮。
看看網絡上的相關報道,有的寫道“房價漲幅領跑全國,廣州再發‘房票’”,有的說“超大波寬松!廣州落戶新政,或將徹底改變樓市的走向”,還有人大喊“上海廣州下場搶人,二三線城市再不放開落戶就晚了”。
作為時常被拿來與北、上、深并列的超一線城市,廣州的一舉一動備受外界關注,實乃情理之中的事情。無論是基于自身發展需要,還是要避免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落后于人,都客觀上要求及時調整相關政策。
單看文件標題,就不難看出廣州市的謹慎。與一些城市全面放開式“搶人大戰”形成了顯著區別,“差別化”無異于告訴大家,廣州沒跟風全面放開。
將入戶年齡限制在28周歲及以下,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有針對性地調整人口結構、應對老齡化趨勢的前瞻性考慮。
而把入戶區域限定在天河、越秀、海珠、荔灣等面積小、人口密度高的中心城區之外,也有助于緩解這些地區的城區管理壓力。
可為什么意見稿公布后,卻引起了軒然大波,讓不少人產生擔心呢?
恐怕還是與時機有關。在房價漲幅靠前的客觀情況下,此時出臺這樣的政策,很難不會引發聯想,也就很可能放大了政策的連鎖反應效果,形成政策誤讀。
落實中央“六穩”任務,穩預期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是兜底的。穩預期離不開積極作為,需要精準施策。怎么體現精準?就不僅有政策力度、范圍等方面的要求,也要考慮到時機、趨勢等方方面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