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鹽津縣水田新區異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扶貧車間,工人正在生產鞋子。 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許舒智 攝
■粵滇扶貧協作
早上7時30分,家住昭通市昭陽區幸福馨居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劉志鮮走出家門,騎自行車來到位于市區的粵滇產業園,進入昭通立時技術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開啟了新一天的工作。千里之外,廣東省中山市奧馬冰箱生產車間內,來自昭通市鹽津縣的陳群霖此時也已走上生產線,在此工作2年,年逾五旬的陳群霖早已適應這樣的工作和生活節奏。
云南省是勞務輸出大省,務工收入在地區人均收入比例中超過60%,如何穩就業、助創業、促增收,成為幫助貧困群眾脫貧的關鍵所在。家門口就業、走出去務工、因地制宜探索創業……隨著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深入,云南省貧困群眾就業選擇日益豐富,就業創業更加便利。據統計,自2016年粵滇扶貧協作開展以來,廣東突出勞務協作,累計吸納云南貧困勞動力就業7.5萬人,幫助轉移到其他地區就業5.2萬人,就近就業9.5萬人,貧困勞動力的就業“飯碗”端得更穩。
家門口的就業選擇
位于昭通市市區邊上的粵滇產業區內企業眾多,整齊的低層廠房并排而立,貨運車輛穿梭在園區道路上,繁忙的生產景象和有序的園區規劃,就如同走進珠三角的工業園區一般。
園區一角,昭通立時技術有限公司(下稱“立時公司”)生產車間內,易地搬遷貧困戶劉志鮮坐在數據線檢測儀前,熟練地操作著儀器,經檢測合格的產品漸漸堆滿了旁邊的收集箱。兩年前,劉志鮮從100多公里外昭陽區炎山鎮搬至幸福馨居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適逢立時公司成立,經過應聘后,從農民變成一名產業工人。如今,她在家門口就業,每月工資超過3000元。
在東莞等對口幫扶城市的牽線下,近年來,華堅鞋業、喬治白服飾、立時、立勤、立新、訊爾等廣東企業先后進駐粵滇產業園,園區周邊有2個異地搬遷安置點,易遷群眾超過2.5萬人,廣東企業為易遷群眾就業增收和融入現代社區生活提供了平臺。今年,該產業園的廣東企業就吸納當地群眾就近就業超過1萬人。這是粵滇扶貧協作發揮就業帶動作用的縮影,自兩地開展扶貧協作以來,廣東幫助近10萬名云南貧困勞動力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新的就業選擇也給當地務工者帶來新挑戰。立時公司是東莞市第一家進駐昭通的電子企業,主要生產數據線等電子配件產品。進駐之初,昭通在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尚處于空白階段,立時公司的許多當地員工連數據線都沒有接觸過。立時公司人事經理張翠回憶,由于工人不熟練,2019年,立時公司的產品良品率只有30%,遠低于東莞公司,給公司造成了較大損失。為了讓工人適應生產節奏,掌握生產技能,立時公司曾組織近百員工到東莞公司進行培訓,這批工人學成后,成為了立時公司的首批骨干員工。經過調整,到今年上半年,立時公司的產品良品率已提升至70%。
與產品生產合格率同步改變的,還有工人們的觀念,本地員工此前“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工作狀態已基本消失。有了一技之長,一些易遷群眾的務工步伐走得更遠。張翠表示,經過在立時公司工作,一些注塑機操作工成長為技術工人,成為職場上被爭搶的對象,“他們去到廣東找工作也不愁,而且工資會翻倍增加?!?/p>
“走得出”還要“穩得住”
余冉朵一家曾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下稱“怒江”)蘭坪縣兔峨鄉村里“出了名”的貧困戶?!案赣H身體一直不好,常年吃藥,弟弟小時候生過重病,記憶力不好,很早就輟學了。”回憶起自家的過往,余冉朵表情凝重。2017年余冉朵父親病情加重,堂哥突發意外搶救無效離世,這讓他們一家雪上加霜。
珠海對口云南怒江扶貧協作工作組(下稱“珠海工作組”)了解余冉朵的情況后,動員他到珠海就業。2018年,余冉朵勇敢走出大山到珠海務工,不久之后,還將一家人都接到了珠海。余冉朵一邊打工一邊給父親治病,父親身體得到好轉,家里也慢慢有了些積蓄。
“扶貧首先要扶志。政府幫一把,關鍵還要靠自己?!敝楹9ぷ鹘M相關負責人表示,怒江地形以高山峽谷為主,土地貧瘠,生活條件艱苦。生存之難,讓這里的人們無心了解外面的世界,更無暇顧及長遠。在這種情況下,觀念革新至關重要,珠海工作組與當地干部到村入戶進行宣傳,引導當地貧困群眾樹立志向、外出就業、勞動致富,轉變“溫飽即安”的思想。
珠海工作組走訪發現,在怒江,貧困群眾“走不出去、不敢出去、不愿出去”的情況曾十分普遍。除了觀念轉變難,怒江群眾不敢走出去務工還有“三怕”:怕語言不通、怕不能適應崗位、怕工資沒保障。如在語言方面,怒江當地群眾平均受教育僅7.6年,40%的群眾不會講漢語,語言交流成為他們外出務工的一大障礙。對此,珠海工作組協同當地職能部門,通過組織怒江群眾觀看新聞節目等方式,加強對當地群眾的語言培訓。針對務工群眾缺乏就業技能的問題,珠海通過發動珠海內外的培訓機構力量,在怒江建起了企業培訓基地,根據市場需求、產業發展要求和勞動力培訓意愿,精準開展技能培訓,確保每位務工人員至少有一門技能。為讓更多企業敢招敢用怒江員工,珠海還制定了針對用人單位、勞務服務機構、村組干部、勞務經紀人、務工帶頭人、駐廠管理員等群體的獎補制度,在珠海設立怒江駐珠海勞務服務工作站、娘家人服務站等,通過多方力量,為貧困群眾“走出去”“穩下來”提供幫助。
通過實施系列舉措,越來越多的怒江勞動力走出大山,到廣東就業。今年春節后,到珠海和廣東其他城市就業的怒江群眾呈“井噴式”增長態勢,1個月時間就有5000多人到珠海就業,10000人到廣東就業,創造了怒江史上最大規模的勞務輸出。
在廣東的幫扶下,走出去正成為貧困群眾的一種共識。自開展扶貧協作以來,廣東省共吸納云南貧困勞動力就業超過7.5萬人,工人穩崗率和融入新環境的意愿逐步提升。而2020年2月20日至今,珠海從怒江轉移到廣東就業人數達1.4萬人,超過了2017到2019年三年的轉移總數,穩崗率從2016年的不足20%提高到90%。
在大山種下創業種子
進入冬季,昭通市綏江縣板栗鎮清水村紅巖片區氣溫跌至零度以下,以往每到節假日便熱鬧起來的稻田生態養魚百畝梯田清凈了下來。清水村委會副主任彭著國卻沒有因此而閑下來,最近,他正為新一年的稻米種植和魚苗投放忙碌著。
彭著國是稻田生態養魚項目的首推者,并將項目推廣成為紅巖片區12組的集體創業項目。項目實施2年,經過中山工作組的牽線和推廣下,高山稻米和魚類產品賣到了廣東珠三角地區,投放市場后迅速俏銷。每逢周末,稻田摸魚活動還成為了城里市民生態游特色項目,項目的火紅給這個小山村增添了不少人氣,也帶來了增收致富的希望。為推動項目做大,2018年,彭著國注冊成立了綏江縣紅巖魂養殖有限公司,吸納100多戶貧困戶以土地入股。截至目前,公司擁有稻田240余畝,今年實現銷售額超過50萬元,帶動周邊41戶農戶戶均增收超過3000元。
培養創業致富帶頭人,是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的重要一招,隨著粵滇扶貧協作工作深入,各類產業項目進駐,貧困群眾創業的意愿和選擇也變得豐富起來,大山里走出了更多致富帶頭人。
在粵滇扶貧資金的獎補支持下,位于昭通市大關縣壽山鎮的大關謹鑫食品配送有限公司食品配送中心于去年8月建成投入運營。配送中心建通過與壽山鎮和附近鄉鎮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合作協議,共同建設了面積超過1萬畝的蔬菜種植基地,與村民們建立起“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公司向農民專業合作社或種植戶收購蔬菜,經過處理后,產品將通過公司冷藏物流車輛配送至大關縣所轄各中小學。目前該食品配送中心共聘用當地勞動力近70人。
壽山鎮甘海村村民漆成會是大關謹鑫食品配送有限公司的合作農戶,也是公司最早一批蔬菜分揀工成員。她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進入大關謹鑫食品配送有限公司后,她經過努力,從蔬菜分揀線上的普工,晉升成為公司蔬菜庫房組的組長,月薪超過3500元。
隨著公司日益擴大的蔬菜收購范圍,她與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在自家地里也種起了蔬菜,并發動周邊20多戶村民加入,去年她和這些村民可為公司提供蔬菜超過1萬斤。“公司提供種子和技術,我們學會了也可以成為‘土專家’?!睂τ谖磥?,漆成會有更深入的思考,借鑒大關謹鑫食品配送有限公司的模式和學到的種植技術,她計劃與丈夫在大關縣發展規?;乃幉姆N植,通過創業實現致富,也帶動更多當地群眾就業增收。
為提升貧困群眾的就業創業技能,粵滇兩地還堅持舉辦系列技能培訓,截至目前,粵滇兩地已累計舉辦各類勞務培訓班1930期,培訓超過10萬人次。
●南方日報記者 雷海泉 李玲玉 胡鈺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