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時節,西藏林芝市波密縣玉許鄉一片旖旎風光,遠處是高聳的雪山,近處是郁郁蔥蔥的河谷和清澈的溪流,熾熱的陽光曬得人臉上微微發燙。林芝氣候宜人,資源豐富,素有“西藏江南”之美稱。玉許鄉位于林芝市波密縣西北部,總面積約26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下轄14個行政村,共1135戶6158人。
自2017年開始,對口支援玉許鄉的廣州市黃埔區先后派出多批援藏工作組深入玉許鄉調研,與當地黨委政府密切協作,通過產業扶貧、異地光伏扶貧等精準扶貧模式開展異地對口幫扶。截至目前,黃埔區先后幫扶玉許鄉共計1470余萬元,在產業發展、文化產業、教育幫扶、干部交流學習等方面成效顯著。
藏香豬、靈芝菌、礦泉水廠、異地光伏發電……乘著精準扶貧的東風,如今的玉許鄉不僅擁有美麗的自然風光,更有規模化的綠色扶貧產業,帶動當地農牧民增收、就業,脫貧致富奔向小康。
玉許鄉不僅有美麗的自然風光,更有好的扶貧產業。(攝影:李劍鋒)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以前村里人無論是找工作還是干點什么事情,總要去縣城。現在有了自己的產業,貧困戶到養殖場工作,每天有200元收入,大家都愿意去。我們吃穿不愁,在家門口就能跳舞看書,生活沒什么困難?!睋瘟汁偞逦瘯魅我延?0多年的從丁,親眼見證了林瓊村這些年的變化。
從丁所說的產業,就是黃埔區在林瓊村建設的玉許鄉藏香豬養殖場。藏香豬是西藏林芝當地特有的一種小型土豬,體格健壯,渾身長滿青黑色的鬃毛。藏香豬肉質鮮香美味,是稀有的純天然綠色食品。但受客觀條件和當地群眾養殖習慣影響,長期以來,玉許鄉的藏香豬養殖并沒有形成規模,也沒有給群眾帶來較大收益。
2017年,黃埔區援藏工作組在深入實地考察當地集體經濟發展條件后,決定投入85萬元與玉許鄉共同在林瓊村建設藏香豬養殖場。該項目共八座豬舍,采用散養和圈養相結合的養殖模式,總規模約為20畝。2020年度養殖目標規模500頭,長期養殖規模目標5000頭。
通過引進專業企業實施規模化養殖,藏香豬變成了農牧民脫貧致富的“金豬”。既有利于管理,也可吸納農牧民群眾參與,增加就業崗位。目前,玉許鄉藏香豬養殖產業項目已與企業簽訂承包協議,第一輪承包期為5年,2020年預計收益9萬元,以后逐年遞增2萬元,第五年遞增3萬元。
據養殖場工作人員介紹,采取圈養和散養結合的養殖模式,既能提升養殖品質,又能有效保護周邊環境。糞便能循環利用,集中處理后又可做農作物生長肥料,多渠道產生效益。養殖場的產品將由電商平臺和區鄉合作平臺銷售至廣東,帶動玉許鄉經濟收入,實現群眾穩步增收,進一步將高原農特產品產業做大做強。
從丁說,林瓊村全村共有建檔立卡戶21戶86人,均已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并順利完成脫貧摘帽任務。在廣州黃埔區的幫扶下,林瓊村還建設了標準化的村級活動場所,正積極推進“五美林瓊”建設。2019年,林瓊村經濟總收入達936.04萬元,人均純收入13950.24元,人均現金收入11088.47元。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玉許鄉還有不少根據當地資源優勢和民族習慣幫扶援建的產業項目。在沙仁村,黃埔區幫扶60萬元用于打造建設玉許鄉礦泉水廠項目,其水源采用附近海撥5700米的林珠藏布溝雪山融水,通過村企合作開發建設,水質檢測中109項指標優于國檢標準,目前項目已完成廠房建設、設備采購、商標注冊等,產品天然冰川富硒礦泉水已進行試生產。在則普村,黃埔區幫扶50萬元,采用村企合作方式發展生物質取暖項目,進行生物質燃料制作和爐具生產,則普村每年除了固定收益外還有利潤分成,有效解決了偏遠村莊村集體經濟發展難的現狀。
玉許鄉林瓊村藏香豬養殖場。 (攝影:李劍鋒)
產業扶貧“頭雁”先飛
扶貧發展靠產業,產業扶貧少不了“領頭雁”。玉沙村的索朗旺姆就是當地致富帶頭人的一個典型。今年37歲的她思維敏捷,意識超前,幾年前,她主動報名參加了玉許鄉組織的第一批靈芝菌種植培訓,并從中看到商機。索朗旺姆大膽嘗試,用培訓學到的知識建設了3個靈芝種植大棚,通過不斷摸索,如今取得了不錯收益。
“以前我們靠種青稞,挖蟲草,摘松茸為生,很辛苦,收入不多也不穩定?,F在我每年純利潤有15萬元,到我這打工的村民每天也有200元收入?!彼骼释氛f。
借助黃埔區給予的10萬元產業扶持基金,索朗旺姆擴建了5座鋼架結構種植大棚,當地干部還多次帶著科技局的工作人員來進行種植技術指導。
目前,索朗旺姆的靈芝菌種植項目共有8座大棚,每年可種植靈芝菌2批次,每年可帶動100多名農牧民增收約2萬多元,固定為玉沙村集體經濟帶來每年8000元的分紅。
在玉許鄉產業示范園區,像這樣有帶動效應的產業項目還有很多。該園區由黃埔區投入215萬元幫扶資金建設,其中175萬元用于產業園區基礎設施打造建設,40萬元用于玉許鄉電子商務平臺和玉許鄉異地土特產品實體店建設。產業園區包括玉許鄉產業(村集體經濟)發展示范基地、玉許鄉青年創業示范基地、玉許鄉農牧民技能培訓指導基地、玉許鄉村企合作經營示范基地。園區產業涉及種植業、養殖業、奶制品加工、林下資源深加工、桃花系列產品加工、石鍋加工等10余種項目。
在運營模式上,園區按照“公司+農戶+市場”產業化經營的要求,由公司與村民簽訂產銷合同,提供技術指導,村民根據合同要求進行種植、采集。公司再通過加工、購銷等環節進行利潤返還,提高農牧業收益,增加群眾收入。
在此基礎上,玉許鄉黨委、政府充分利用該平臺,通過把各村產業項目集中建設、集中管理、集中經營,采取鄉社會事務及經濟發展辦公室統一管理、各村“兩委”配合、致富能手帶頭、合作社經營、群眾分紅的創新管理模式發展村集體經濟,示范引導和培養一批懂管理、善經營、有技術的村干部及群眾。
“在廣州市黃埔區的資金幫扶下,玉許鄉堅持‘一領一帶一輻射’產業項目發展思路建設了產業示范園區,園區以黨建為統領,以玉許鄉村集體經濟產業發展示范園為帶動,全面輻射全鄉14個村。目前,產業園已產生固定效益7萬元、帶動效益10.6萬元,解決當地老百姓就業增加群眾收入4萬余元。”玉許鄉產業示范園區負責人張宇飛說。
“陽光收入”源源不斷
在黃埔區廣州國際生物島標準產業二單元廠房天臺,有一片深藍色的“湖泊”——一排排整齊的多晶硅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是黃埔區在廣東省首創的異地扶貧新模式,也是林芝市首個異地扶貧項目,項目發電獲得的收益可給遠在玉許鄉的貧困戶帶來“陽光收入”。
2017年,由黃埔區夏港街和魚珠街投入幫扶資金100萬元,探索異地“借光”扶貧,利用廣州國際生物島光伏電站區域內廠房林立的優勢,在廠房天臺使用太陽能集熱板組建光伏發電站進行發電,并將線網并入南方電網及工廈線網。按“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原則,實現即時發電即時有收益。2017年6月30日,項目并網發電,設計使用年限25年。
“目前,通過在廣州市黃埔區的異地光伏電站,玉許鄉的投資份額已產生收益20多萬元,終結了玉許鄉財政收入為零的歷史?!庇裨S鄉黨委副書記、鄉長索朗次仁說,光伏發電項目一次投資、長期受益,是國家鼓勵發展的綠色新能源項目,更是一種可借鑒、可復制的扶貧新模式。光伏扶貧像是旱澇保收的“鐵桿莊稼”,只要有陽光就能為貧困戶帶來長期、穩定的收益。
異地光伏電站玉許鄉的投資份額已產生的20多萬元收益主要用于幫扶玉許鄉建檔立卡貧困戶,使其享受分紅,讓玉許鄉老百姓走上了“陽光致富路”
作者單位:黃埔區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