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實生物實驗室,研發人員在進行操作。
上海浦東新區張江生物醫藥基地(又稱“張江藥谷”),華領醫藥研發生產部高級副總裁佘勁正準備新藥上市申報的材料,上海藥品審評核查中心就設在園區;100公里之外,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管理公司產業服務部的沈正英剛結束企業回訪,她是園區企業基石生物專屬的“店小二”,為其提供“一站式”服務。
長三角是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高地。作為全國最早的生物醫藥園區,上海張江藥谷聚集了1300多家創新企業,獲批上市的新藥全國第一;后起之秀蘇州“BioBAY”園區集聚430余家創新企業,發展勢頭強勁。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前景廣闊。在這條新賽道中,長三角與粵港澳大灣區正不謀而合加速布局。廣東在2020年9月發布了《發展生物醫藥與健康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形成2個千億級產業園區。
起步較早的長三角有哪些機制創新?如何構建全產業鏈閉環?近日,南方日報記者走訪上海、蘇州兩地,探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生態構建的方法論。
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被企業習慣稱為“BioBAY”,集聚430余家創新企業。
讓企業不建實驗室也能完成研究
“當初選擇在張江藥谷創業,最看重的是這里不用自建實驗室、不用買設備,企業有研發新藥的技術就行?!比A領醫藥創始人兼CEO陳力博士回憶,創業初期,公司獲得了超過100平米辦公區三年租金優惠政策。2011年,陳力創立華領醫藥,針對糖尿病患者尚未滿足的臨床需求研發全球原創新藥,7年后在香港聯交所上市。
給了華領醫藥強大助力的,是張江藥谷創新的研發模式——“VIC+Q”。V代表的是VC,風險投資;I就是IP,知識產權;C就是CRO,醫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Q是Quality Control,質量把控。創業者唯一要做的是控制研發質量。
上海張江生物醫藥基地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樓琦表示,生物醫藥研發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實驗室以及設備共享尤其重要。很多像陳力一樣從跨國藥企出來創業的博士都是單槍匹馬,唯一有的是創新藥的知識產權。對接資本之后,恰好張江藥谷有一批CRO服務的公司。
時間撥回到上世紀90年代,1992年張江高科技園區在浦東新區成立。兩年后,張江高科技園區啟動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計劃,張江藥谷高速發展的序幕由此拉開。至今全球十大藥企中已經有八家在園區設立了研發中心。隨著國際巨頭扎堆入駐園區,海歸人才溢出效應明顯。
與陳力一樣,君實生物首席執行官李寧也選擇了張江藥谷。在加入君實生物之前,他曾任賽諾菲集團副總裁,就職于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十多年。2012年,君實生物成立,先后在港交所、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如今,君實生物在中國和美國建成了四個研發中心。
“全球藥企集聚張江藥谷,毫無疑問是博士的第一選擇?!痹诶顚幙磥?,張江藥谷有著人才自由流動的環境,這也是不斷涌現創新企業的內因。很多高管從原來的企業出來,成為了新的創業者。
多家跨國藥企巨頭入駐,帶動張江藥谷CRO發展駛入快車道。由于中國具有藥物開發成本低以及龐大的患者群體,企業通過為跨國藥企提供CRO服務,從外包服務向創新研發轉型,逐步加入新藥開發的全球醫藥價值鏈。
為支持創新藥企發展,張江藥谷從2005年逐步建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包括生物技術平臺、研發外包平臺、設備共享平臺等,陸續引進中科院藥物所等30多所高校、20多個國家和市級生命健康研發平臺。目前,張江藥谷擁有2700平方米的公共實驗室。數據顯示,僅采購儀器一項,10年來為企業節約成本數億元。
當君實生物、華領醫藥等一批創新藥企業誕生時,CRO服務平臺可以做到無縫對接。
在樓琦看來,這也讓越來越多創新藥以最快的速度進入了臨床階段,加速沖向“終點線”。這些創新藥在沒有實驗室的情況下完成了所有臨床前研究。從0到1,創新藥企以最小的投入獲得了最大的成果。
華領生物實驗室,研究人員在工作中。
讓創新藥以最快的速度上市
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MAH),是張江藥谷機制創新的集中體現。這一項改寫產業規則的探索變革,直接推動全國生物醫藥產業與國際接軌。
根據我國原來的藥品管理法,新藥從研發到生產再到上市只有一家法人實體。但這意味著企業需要有規?;牧慨a能力,而對于初創型的創新藥企來說成本過于高昂。
“新藥的研發周期一般是10年,研發經費超過10億美元。在新藥能否順利上市未知的情況下,藥企如果一開始就花幾個億建設工廠,風險實在太大了。”華領醫藥的佘勁表示,MAH制度是國際較為通行的藥品上市、審批制度,上市許可和生產許可相互獨立,上市許可持有人可以將產品委托給不同的生產商生產。
為了降低創新藥企對于產業化的高成本,張江藥谷早在從2011年啟動了“先行試點藥品上市許可人制度研究”。2017年5月,生物制藥基地正式建成啟用,標志著張江藥谷可為中國與全球客戶提供符合標準的生物制藥產品代工生產服務。
在樓琦看來,這項制度可以從源頭上抑制制藥企業的低水平重復建設,提高新藥研發的積極性,促進委托生產的繁榮。
2020年,華領醫藥獲得了在研全球首創新藥多扎格列艾?。ㄒ环N用于治療糖尿病的創新藥物)的藥品上市許可證,成為上海市試點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的首批重要案例。這也是2019年新版藥品管理法實施以來,首批獲得藥品生產許可證的生物技術公司。
隨后,MAH制度在上海、北京、廣東等地試點推廣,本土創新藥駛入了研發上市的快車道。
為了給企業新藥審批提供“快車道”,上海藥品審評核查中心就設立在張江藥谷。佘勁告訴記者,園區架起了橋梁,讓政府部門與企業之間的溝通非常順暢。目前,張江藥谷已經形成了藥物研發、化合物篩選、藥理毒理評價、臨床注冊認證以及產品批量上市的完整產業鏈。
在樓琦看來,張江藥谷的發展路徑清晰:先通過上海國際化的地理區位特質吸引跨國藥企巨頭入駐,再培育本地生物醫藥企業從研發到應用形成一個閉環,推動國產創新藥以最快的速度步入上市階段。
從最初的阡陌農田到如今的一流科技園,張江藥谷獲批上市的新藥占全國近25%,排名第一,同時有超過60個創新藥物處于臨床Ⅱ、Ⅲ期試驗。2020年張江藥谷企業融資額超300億人民幣,截至目前孵化了超過35家已上市企業。疫情之下,2020年1—11月張江科學城生物醫藥工業產值為397.1億元,同比增長6.9%。
生物醫藥產業“新賽跑”進入下半場
距離上海100公里,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展廳,不到1小時服務團隊已經陸續接待了3批來自全國各地的調研參觀團,包括媒體、投資人、政府機構等,其中就有來自張江藥谷的調研團隊。
上海與蘇州,長三角兩個重要城市在生物醫藥領域的競合頗具看點。
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建于2007年,企業習慣稱為“BioBAY”。彼時的上海張江藥谷正進入跨國藥企密集入駐的豐收期。后來者如何突圍?BioBAY給出的答案是:差異化競爭和專業化服務。
“如果說上海是大型知名藥企的首選,那蘇州的定位就是支持創新藥企”,園區管理公司產業部總經理顧莉娟告訴記者,早期為了吸引國內外知名科學家和企業家入駐,她和同事每隔一段時間就飛往美國波士頓等產業高地。
顧莉娟直言,園區從一開始就轉變傳統的“招商引資”為“招才引智”,邀請一批瞄準細分領域前沿技術、具備較強自主創新實力的團隊進駐。
瞄準創新藥物研發賽道的基石藥業,就是在2016年落地BioBAY,成立不到3年時間便在香港上市?;帢I政府事務部副總監周志云表示:“除了完善的硬件設施和獎補政策,園區合作的投資機構是其孵化誕生的關鍵?!?/p>
起步晚,但BioBAY以為企業提供專業化精細化的管理服務而著稱。
園區有專門的服務團隊,他們將落戶的企業人才稱作“客官”,將自己稱作“店小二”。在BioBAY,每一家企業都有自己專屬的“店小二”,為其提供從園區入駐、人才申報、融資對接等“一站式”服務。而針對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BioBAY提供不同規模的辦公空間和符合標準的醫學實驗室,小到幾十平的辦公室,大到幾棟樓的生產車間。
在BioBAY二期的百濟神州SIP生物產業園研發實驗室,身著白色的研發團隊正在對小分子藥物進行對比實驗。百濟神州高級副總裁、化學生產與控制部首席總監杜爭鳴博士介紹,百濟神州把小分子藥物產業基地放在了蘇州,大分子的研發中心則設立在廣州。
“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是生物醫藥產業未來競爭的主賽道,全球藥企都會提前布局?!倍艩庿Q說。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推進,BioBAY形成創新藥研發、高端醫療器械、生物技術三大重點產業集群,即將而立之年的張江藥谷也發出了“再出發”的吶喊。2020年11月,上海發布《關于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特色化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重點發展創新藥物和高端醫療器械的研發轉化制造產業鏈。
放眼粵港澳大灣區,干細胞、醫學檢驗以及醫療器械等一批前沿技術不斷突破,一批專業的生物醫藥園區正在規劃建設,一個具有龍頭集聚效應的產業生態圈正逐步形成。全國生物醫藥產業新賽跑剛剛進入下半場,長三角與大灣區競合發展更值得期待。
建言灣區
在“AI+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率先突破
新冠疫情凸顯了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價值。長三角起步在前,大灣區如何彎道超車?記者走訪調研中,企業家和專家都提到一個關鍵詞:錯位競爭。
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常務副院長魏航認為,張江藥谷的崛起離不開上海的工業基礎先發優勢以及大力引進外企外資,再利用先進的技術進行突破創新。廣東應該錯位發展,比如生物醫藥與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結合發展,后兩者都是廣東的強勢產業。
他指出,目前在東莞形成了以松山湖高新區為核心的生物醫藥企業集聚區、以華為領頭的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產業園區,合力發展“AI+生物醫藥”大有可為。
對此,復星醫藥高級副總裁梅璟萍也持同樣觀點。她認為,廣東在高端醫療器械、人工智能與傳統中藥方面都有優勢,尤其是高端醫療器械。
2020年4月,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獲批在深圳組建。11月,國家藥監局等8部門聯合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藥品醫療器械監管創新發展工作方案》,對藥品審批、醫療器械監管提出了很多創新試點,這正是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彎道超車的機會所在。
在推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機遇下,廣東、香港、澳門三地可以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吸引國內外高端人才、科研力量以及國際資本,促進生態圈各類創新要素加速流通、優化配置,有望在“AI+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率先突破。
南方日報記者 郎國華 彭琳 李赫 王佳欣 拱千舒 實習生 祖艷詩 程朗 朱韻靈 發自上海 蘇州
本欄攝影:南方日報見習記者?金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