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網絡訂餐帶旺了“宅經濟”,騎著電動自行車在大街小巷往來穿梭的外賣員也引發了人們對于交通安全的擔憂。這也引起了廣州市政協委員馮昭揚的關注,經過調研后他指出,數量龐大的電動自行車已經成為新型“馬路殺手”,該問題已經到了關鍵節點,將電動自行車納入系統化交通管理已經箭在弦上、勢在必行。
電動自行車面臨“我是誰?”的困境
“民生話題一直都是我的一個關注重點?!瘪T昭揚坦言,往年他提交的提案也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當注意到電動自行車,馮昭揚組建了課題團隊,進行一周的調研。深入調查后,他發現這個問題已經迫在眉睫。他分享了一組數據,根據廣州交警部門統計,2020年1月至11月,廣州查處的非機動車交通違法達41萬宗,其中涉及外賣送餐行業的交通違法占8.06%,交通事故同比上升22.22%。
馮昭揚指出電動自行車已經成為新型“馬路殺手”。數量龐大的電動自行車加速快,行駛速度偏高,而現有交通法規對其約束力不足,逆行、闖紅燈、搶道、不佩戴安全頭盔、違規載人等交通違法行為普遍,道路交通安全風險很高。
馮昭揚介紹說,根據相關數據,廣州電動自行車數量達300萬輛,已超出汽車數量(約為280萬輛),由于非機動車道不完善,而外賣和快遞等行業投送業務具有很高的時間敏感度,電動自行車正成為“機動車道上的非機動車、人行道和斑馬線上的‘電機動車’。”
問題出在哪里?在馮昭揚看來,電動自行車面臨“我是誰?”的問題。目前,電動自行車登記上牌比例不高,商業化的物流、外賣企業的大量車輛也無牌上路。其中一個原因是大量舊車不符合《電動自行車技術安全規范》等新標準,導致無法上牌。
“禁”不如“管”,可推行分類登記上牌
怎么解決這一問題?馮昭揚表示,電動自行車數量的攀升是需求刺激下的結果,禁止的做法可行性不高,所以需要創新管理。他建議明確電動自行車在廣州道路交通中的定位,配置相應的道路和管理資源,建議給予符合相關國家認證和標準要求的電動自行車明確的城市道路交通功能定位,并納入系統化交通管理。
如何解決“我是誰?”的困境?馮昭揚表示,建議參考其他城市成功經驗,分類登記上牌:符合新國標和經3C認證的電動自行車登記并上標準車牌,車牌可為綠色。符合舊國標的舊車,登記為限期車牌,車牌可為黃色。其他達不到舊國標的舊車,將不能在道路上行駛。物流、外賣企業使用的電動自行車,必須先登記上牌才能上路。
同時,馮昭揚發現,市區行駛的大部分電動自行車的行駛路線具有中短途、固定性和重復性,尤其是物流、外賣使用的車輛,主要圍繞店鋪區域3公里內的商業區、住宅區穿梭。對此,他建議在電動自行車流量集中的局部區域設置非機動車專用車道系統,以化解電動自行車無路可走而與機動車、行人爭奪道路空間的局面。
此外,馮昭揚還表示要加強非機動車道的交通標識,重點區間設置車道分隔設施,在交叉路口給予電動自行車一定的通行便利。規模物流、外賣企業設立專門交通管理部門,派出安全員,配合交警部門對電動自行車的道路交通管理。加強對電動自行車駕駛人的培訓管理及教育。
“只有各參與環節形成合力,才能滿足群眾的便利需求,又保證群眾的安全出行。”馮昭揚說。
【出品】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廣州市兩會全媒體報道團隊
【記者】傅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