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鎮村村民在工坊內制作醒獅。受訪者供圖
竹做骨,紙做皮,油墨添神采,絨毛顯威風。在廣東河源樓鎮村內,威風凜凜的樓鎮醒獅已成為當地的產業名片。
如今,樓鎮村里幾乎每家每戶都在做醒獅,一半以上留守村民都已掌握了制作工藝。這里被譽為醒獅制造河源“第一村”。
樓鎮村彩扎文化產業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帶動周圍鎮村民就業、做強做大傳統文化項目手工制作市場,還不斷擴大海外市場——彩扎醒獅產品遠銷東南亞、北美等華人聚集地區,得到了海內外用戶的廣泛認可。
非遺工坊進村
樓鎮村位于河源市和平縣林寨鎮西北部,曾是廣東省省定貧困村。過去,該村貧困戶的收入來源主要以傳統農業為主,多年來脫貧方式單一。村中存在空心化現象,留守婦女和老人較多,剩余勞動力也得不到有效利用。
2018年起,和平縣以傳統文化項目為依托,采取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模式,將文化產業融入當地扶貧工作當中,用文化產業助力貧困村貧困戶脫貧致富。樓鎮村由村集體、全體637戶村民和傳統彩扎獅頭制作技藝傳承人陳金明家族共同出資1500萬元,成立和平縣福樓醒獅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以下簡稱“工坊”),村民成為公司股東,享受公司盈利分紅。
“加入工坊后,我們每月收入近4000元。不僅生活改善了,還可以接送孩子上下學、照顧家里的老人,同時也不耽誤干家里的農活?!闭跒楠{頭編扎竹筐的黃佐英說。
陳金明介紹,公司通過“產業扶貧資金+公司+股東+員工”的合作模式,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脫貧致富新路子,讓傳統醒獅手工制作技藝成為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福樓醒獅制造也被村民譽為脫貧致富的“核心引擎”,讓全村脫貧致富的車輪“轉起來”。
文化產業富民
為讓更多的村民參與彩扎文化產業,陳金明把一個獅頭的制作分為20多道簡單工序,改良成容易上手的流水作業。“采用獨創拆分式制作流程后,村民可以選擇較為擅長的制作步驟,也可以將材料帶回家中制作。
2020年,工坊營業收入1500多萬元,全村637戶村民獲得分紅70余萬元。不僅如此,樓鎮村還通過彩扎文化產業在和平縣樓鎮、彭寨、公白、陽明、上陵、下車、青州、大壩等7個鎮13個貧困村設立了工作車間,吸納300多人就業。村民通過參與彩扎手工制作獲得工資收入,還包括一些殘疾人和老年人,月平均工資在2500元左右,最高達7000元??梢哉f,彩扎讓當地村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目前,陳金明計劃把彩扎文化產業縱深發展,集醒獅演藝、賽事、非遺文創研發于一體,并通過文旅戰略融合全縣優質資源,重構和平文旅。
南方日報記者 李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