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東新聞8月23日電(記者 唐貴江) 慢阻肺被稱為呼吸道疾病中最“不動聲色”的隱形殺手,如今已成為中國第三大常見慢性病,患者約1億人。盡管我國慢阻肺發病形勢嚴峻,但公眾、患者甚至是醫護人員對該疾病的診治仍存在很多認知誤區以及藥物使用不規范等諸多問題,特別是在吸入裝置的選擇和使用上認識仍比較薄弱,而這些偏差誤區往往影響了患者的最終治療效果。
近日,在由國內多位知名專家共同發起、勃林格殷格翰中國支持、旨在提升醫護人員和患者吸入治療規范化水平的國內首個吸入裝置學院啟動儀式上,多名專家共同呼吁在規范藥物治療的同時也要規范化使用吸入裝置,以更好控制疾病進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雖然慢阻肺可防可治,但由于患者對這一疾病的認知很低,導致在治療過程中很容易發生三個誤區。

誤區一:忽視肺功能檢查。據陳榮昌教授介紹,肺功能檢查是慢阻肺診斷和嚴重程度分級的“金標準”。但在我國,僅9.7%的成年人、12.0%的慢阻肺患者曾經接受過肺功能檢查;即便在自述有慢阻肺病史的人群中這一比例也只有55.8%。這就導致我國慢阻肺漏診率較高,很多患者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我國著名呼吸疾病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也曾呼吁將肺功能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誤區二:只有癥狀嚴重才需要用藥,癥狀不嚴重時可以不用藥或停止用藥。誤區三:吸入裝置不影響療效,選擇操作最簡單的就夠了。
中國呼吸醫師協會肺功能專委會主任、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長、國家呼吸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鄭勁平教授指出,吸入治療是慢性氣道疾病的一線基礎療法,醫護人員、患者和吸入裝置的選擇和使用都關系到吸入治療的療效,吸入裝置與藥物強強聯合才能更好地治療疾病。

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教授、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鄭則廣教授指出:患者“用力深吸氣”的能力對于吸入裝置選擇至關重要。隨著科技和醫學的進步,近年來出現了一些更創新的吸入裝置,如軟霧吸入裝置——能倍樂,它能主動噴霧、氣霧速度慢且運行時間長,無需患者“用力深吸氣”也能夠穩定的遞送藥物,確保了高效的肺部沉積,也有利于保證藥物的療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