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讀+君聽說佛山“上天”了?這是怎么一回事?
27日上午,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九星”的方式成功發射了9顆商業衛星,其中就包括了一顆名叫“佛山一號”的衛星。
這不是第一次以廣東城市命名衛星了,現如今在太空中翱翔的衛星還有哪些是“廣東制造”?今天讀+君帶你一一盤點。
佛山一號
先從27日剛剛發射升空的“佛山一號”說起吧。
這顆衛星來自廣東佛山的季華實驗室,是該實驗室首顆“超高比功能柔性衛星”。同時還是全球首顆100公斤0.5米分辨率光學成像衛星。
這兩個“首顆”是不是聽著很厲害呢?它的特長也不少,整星快速機動、高速數據傳輸能力以及視頻、凝視拍照和條帶拍照等多種工作模式任君選擇,最高可以提供分辨率達0.5米的超高清遙感圖像產品。在同等功能下它是體積最小的一顆衛星,可以說是“短小精悍”!
別看“佛山一號”現在在太空中孤零零的,未來它將組建一個大家族。據讀+君了解到,未來會有不少于100顆同類衛星星座,在國土資源調查、環境保護、防災減災、資源開發利用、功能區劃等國家重大戰略、區域信息化建設等領域“發光發熱”!
介紹完這顆冉冉升起的“新星”,那不得不提一下研發出這顆衛星的季華實驗室。先進遙感裝備研究方向是季華實驗室的八個研究方向之一,經過兩年多的時間,他們成功研發出了“佛山一號”。作為廣東省委、省政府在佛山布局建設的首批省實驗室,季華實驗室今后還將繼續打造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國際先進水平的輕量化高清衛星等遙感裝備,在佛山打造柔性商業衛星制造產業鏈。
珠海一號
先插播一個小知識:珠海才是廣東第一個“上天”的城市噢~
“珠海一號”是由分布在不同軌道的34顆視頻衛星、高光譜衛星和雷達衛星組合而成的星座。和“佛山一號”一人踏足星辰大海不同,人家可是組隊“上天”的!
2017年6月15日,首發“珠海一號”01組2顆視頻衛星,揭開了我國民營上市企業發射和運營衛星星座的序幕。
2018年4月26日,發射02組5顆衛星,實現了國內首次高光譜衛星組網運行。
2019年9月19日,“珠海一號”遙感微納衛星星座03組衛星發射升空。5顆衛星進入預定軌道,與在軌的7顆衛星形成組網,實現12顆衛星在軌運行。
這一組組亮眼的成績單讓“珠海一號”成為了太空中格外閃耀的“明星”。
“珠海一號”星座高光譜衛星是目前國內空間分辨率最高、幅寬最大的高光譜衛星。它的高光譜數據可以對植被、水體、農作物等地物進行精準定量分析,還能為智慧城市等行業領域提供定量分析服務。
一句話概括,它可以拍攝整個地球。所有依靠地球影像能夠完成的事情,理論上都可以實現。
“珠海一號”還是衛星中的“飛毛腿”。一般一顆低軌衛星在天上觀測、拍攝地球一遍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它可以做到2天半覆蓋全球、對特定區域1天重訪。
衛星影像數據可突破人無法到達一線的局限性,去年黎巴嫩貝魯特港口區發生巨大爆炸,引發全球關注。當時過境黎巴嫩的“珠海一號”衛星,就第一時間拍下了爆炸后的景象,更宏觀地呈現爆炸給城市帶來的影響,給后續救災提供參考。
“深圳星”
天上衛星多幾許,深圳智造漸閃亮。
提到衛星制造,深圳怎能沒有姓名?雖然沒有“深圳一號”這樣名字的衛星,但是深圳制造的每一顆“深圳星”都十分引人注目。
中國首顆極地觀測遙感小衛星“京師一號”就是由深圳航天東方紅海特衛星有限公司研制,主要用于南北極遙感成像及氣候變化的研究。
2019年9月12日,“京師一號”衛星發射成功。從此它就成為了南北極的全天候巡邏員,每天的工作就是通過對極地區域的全覆蓋觀測,24小時內自動發現和預警冰架崩塌等重點監測事件以及全球變化熱點事件。
同時,對于極地航道重點區域,我們的“巡邏員”一天內可以進行2次到3次重復觀測,及時報告航道海冰變化,自動為船只規劃航行線路,做出航道風險評估,支撐國家北極航道開發。
目前,在我國的極地科學研究中,“京師一號”已初顯身手。去年9月,位于我國南極中山站西側的南極洲第三大冰架發生了歷史性的大崩解,產生了巨大冰山。專家判斷,這座大冰山可能對在該海域航行和考察的船舶造成影響,需密切關注。針對這一突發的冰山崩解事件,“京師一號”衛星運控團隊緊急啟動了機動模式,對冰架及中山站地區,實施過境即拍,衛星連續8天成功成像,實現了對該地區的連續監控。
“京師一號”為極地觀測和航行船舶保駕護航,另一顆深圳制造的衛星“亞太6D衛星”則在移動通信行業大放異彩。這顆由亞太衛星寬帶通信(深圳)有限公司參與設計監造,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制的衛星,在2020年7月9日成功升空,9月開始提供對外服務。
“亞太6D衛星”是我國第一顆采用Ku/Ka體系的地球靜止軌道高通量衛星,還是世界上首顆為衛星移動通信業務定制的高通量衛星。隨著高清、4K、VR的發展,會帶來帶寬增量需求,5G到來也會使個人的帶寬使用量將大幅增長,這就是高通量衛星發揮作用的時候。比起傳統衛星,高通量衛星具有帶寬更大、資費更低、終端更小、通信服務門檻較低的特點。
除此之外,海洋上由于環境復雜、施工困難等原因,寬帶通信的發展仍相對滯后。高通量衛星也有望改變這一現狀。
2020年7月9日 我國成功發射亞太6D衛星。來源:新華社
可以為民航客機提供百兆級帶寬接入服務,為海事船舶提供千兆級帶寬接入服務,還能夠有效滿足亞太地區飛機、船舶,偏遠地區高速上網、數字化轉型以及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怪不得有人稱“亞太6D衛星”是一個可以真正改變行業規則的“星”。
“中大星”
2019年12月20日,“天琴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它是中山大學羅俊團隊主導研制的衛星,是“天琴計劃”的第一顆技術試驗衛星。也是我國高校首顆由國家航天局立項、面向引力波空間探測的技術試驗衛星,它的成功發射意味著醞釀近20年、推出5年的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正式進入太空試驗階段。
“天琴計劃”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于2014年3月在一次國際研討上提出的。該計劃具體為2035年前后在距離地球約10萬公里的軌道上,部署三顆全同衛星構成邊長約為17萬公里的等邊三角形編隊,在太空中建成一個引力波天文臺來探測引力波。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天琴中心副教授胡一鳴在接受采訪時曾說:“初步研究表明,‘天琴’對未來確定大質量黑洞的起源有重要意義?!?/p>
天琴一號衛星設計概念圖
肩負著如此重要的任務,“天琴一號”也做到了不負使命。
2020年8月,國際學術期刊《經典和量子引力》刊發“天琴一號”試驗衛星第一輪實驗結果。文章稱,實驗結果顯示“天琴一號”在軌驗證的所有技術指標不僅超過任務預期目標,也超過中國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部分技術指標比國內現有指標提高兩個量級及以上。
羅俊接受采訪時透露,“天琴二號”衛星多項關鍵技術已完成地面驗證,將在今年進行集成測試,計劃在2025年前后發射兩顆衛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天琴計劃”將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
黃埔一號
除了衛星之外,廣東還有一顆名叫“黃埔一號”的衛星載荷。
2019年11月3日,由廣東省大灣區集成電路與系統應用研究院、上海利正衛星應用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研制的“黃埔一號”先導技術驗證載荷,由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搭載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開展系列在軌實驗驗證工作?!包S埔一號”衛星載荷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天基信息服務系統,主要是驗證綜合化載荷的導航增強功能在地面系統的支持下,完成對地面導航用戶的信息、信號一體化增強,提升地面導航終端的定位精度及收斂速度。
上面的每一顆“星星”,都是廣東在衛星制造上的累累碩果!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首飛,拉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序幕;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實現了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
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突破,不斷刷新著中國航空航天“新高度”。
就在此時,中國空間站核心艙發射在即,各路航空航天愛好者云集文昌龍樓鎮,航天小鎮又熱起來了。
.?
▲+點知識 | 核心艙即將發射,在中國空間站生活是怎樣的體驗?
中國航天事業“逐夢九天”的背后,是一條“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求索之路,凝聚著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赝麣v史足跡,航天夢從未像今天這樣觸手可及,也從未像今天這樣鼓舞人心。
仰望星空,一閃一閃亮晶晶,都是我們追過的星。
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我們的逐夢之路仍在繼續!
一圖回顧中國人的“航天夢”↓↓
【整合】陳明詩
【策劃】張哲
【統籌】胡良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