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下午,廣州市南沙區發出通告,為配合全員核酸檢測工作,全區公共交通暫停運營,全部離南沙通道暫時關閉。6日深夜,南沙再次發出通告,恢復公共交通運營和通道暢通。
南沙“封區”36小時里,發生了什么?近日,廣州市疾控中心新冠防控專班現場流調隊隊長陳宗遒接受了南方日報記者的采訪專訪。
?精準?
“病毒偵探”快速摸清傳染鏈
“南沙重點人群排查中,復核確認陽性樣本?!?月4日凌晨,一通緊急來電讓陳宗遒心中“咯噔”一下。此時,廣州荔灣區和海珠區的傳染鏈條已基本摸清,在距離較遠的南沙區突然出現核酸陽性樣本,是有“漏網之魚”,還是有鏈條外的新增病例?
廣州新冠肺炎流調(臨時)處置中心的氣氛緊張了起來,經驗豐富的廣州市疾控中心公共衛生主任醫師林國楨,帶領兩組流調隊員,立即驅車前往南沙開展調查。不久后,陳宗遒也趕赴南沙。
流行病學調查,如同“病毒偵探”找尋看不見的感染線索:一邊“往前走”,找到是誰把病毒傳給了病例;一邊“往后追”,摸清病例發病前后的活動軌跡,把接觸者找出來。然后根據接觸方式、頻率,來判斷感染風險,并落實相關管控措施。
從收到通報的那一刻起,此后的兩天,逾120名流調人員幾乎沒有休息,在南沙排查涉疫場所和人員。流調工作就是與時間賽跑,力求以最快的速度鎖定接觸者。
陳宗遒記得,有一位流調人員從早上7時起,在一家餐廳的監控錄像前站了整整16個小時,滴水未進,直至看完涉疫時間段內所有錄像。疫情下,工作人員不舍晝夜。有一天,一位隊員偷偷請求陳宗遒,小隊長在外調查時撞傷了鼻梁骨,可否讓隊長休息一下。“我立即打電話給這位隊長,他卻一直跟我說沒事?!标愖阱俦硎?,這是令他比較難過的時刻,若是隊員出現什么狀況,“就太對不住他們了!。”
經過36小時的“賽跑”,南沙的傳染鏈條已然明朗:南沙一對夫妻買了新車前往佛山上牌,中午與朋友一起在荔灣區吃飯。當時,一位海珠的感染者正好同時間在該餐廳吃飯,這對夫婦有可能因此感染病毒。
這對夫妻回家后,又把病毒傳播給了家中老人和孩子。孩子在幼兒園又傳染了同學,同學傳給了家人。其中一位老人是一個司機,在修車時感染了一個修車工人。與這對夫妻曾同乘坐一輛車的朋友,也因在車上密閉空間內被感染。
后續的基因測序比對,也證實這些毒株位于相同的傳播鏈條上。6月7日,除了封閉封控區域外,南沙區恢復了人員流動。陳宗遒看著窗外的陽光和往來的車流,休息片刻又繼續投入了工作,“我們的工作是有價值的,這也是我們的熱愛和堅持。”
?升級?
大數據助力織密“防控網”
新冠病毒Delta毒株,給流調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同處密閉的環境、不足一米的交談,都有可能帶來病毒的傳播。便捷的公共交通,也讓人員流動的范圍更廣。不少人擔心:會不會有潛在的感染者?
此次疫情下,廣州有多個排查措施,都是此前未曾使用過的——全員多輪核酸檢測、健康碼“黃碼”、公布重點場所和健康申報等。
“感染者記不清、監控看不全等因素,都有可能讓流調工作無法100%全覆蓋。在我們做好精準摸查的同時,需要通過核酸篩查來做到更廣泛的‘兜底’排查。”陳宗遒說。大數據為流調人員與病毒賽跑提供了支撐。疾控專家在尋找密接者的同時,讓曾到過重點場所人員的健康碼變黃,限制人員流動并促使他們進行核酸檢測,這與鎖定密切接觸者的精準調查相輔相成。
廣州多次發布重點場所名單,鼓勵市民進行自我健康申報。陳宗遒說,與病毒賽跑需要每個人的配合,流調中一些有價值的線索就是群眾提供的。有一位市民主動聯系南沙區疾控中心,提供了一個涉疫場所線索信息。
有些司機經常在南沙區一天橋下的小工棚里休息、喝茶。曾有一位感染者路過工棚,進去與人交談時沒有佩戴口罩。陳宗遒立即帶隊摸查,并與已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治療的感染者核實信息,感染者經過提醒,回憶起這個細節。經過多方確認,專家判斷當時工棚里的人確有感染風險,對他們落實了集中隔離管控。
“目前,流行病學調查的骨干力量仍較缺乏,特別是能夠獨自帶隊完成全流程調查的業務骨干?!标愖阱僬f,“這次疫情防控給了流調人員一個展現價值的平臺,希望大家深刻地感受到公共衛生學科的意義,有更多有志之士能選擇這個專業,加入這項事業”。
●南方日報記者 朱曉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