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圳作家廖虹雷回顧40年前7位香港作家走過羅湖橋
深港作家第一次正式交流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8月6日訊(深圳商報記者 夏和順)1980年4月20日,谷雨,深圳河兩岸春意正濃。香港作家劉以鬯等一行人從羅湖橋的另一邊走過來,廖虹雷等4位深圳作家受深圳市文化局委托,站在羅湖橋頭迎接香港客人。轉眼40年過去,廖虹雷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回憶當時情景,仍然顯得心潮澎湃。他說,那是香港作家第一次來深圳交流,也是深港兩地作家第一次在公開場合下正式交流。
劉以鬯1918年出生于上海,1948年經深圳抵達香港。他后來回憶,曾在蒸汽機火車“哐啷哐啷”聲中瞥見過沿途的水田和低矮的房屋,下火車步行一小段路,然后跨過羅湖橋出境。深圳留給他的印象僅此而已。劉以鬯曾在新加坡、吉隆坡擔任過報刊主筆,后定居香港,寫小說、搞評論,著文編史,卓有成就。他的小說《酒徒》和《對倒》影響最大,是王家衛電影《2046》《花樣年華》的靈感來源。
此次訪問深圳的7位香港作家,除劉以鬯外尚有李國柱、鄭辛雄、李文建、張志和、王永楓和譚秀牧。李國柱筆名林真,著有小說《一個母親的故事》、散文《黑膠書包》及《巢》等,為讀者所熟悉;鄭辛雄筆名海辛,香港《文匯報》副刊專欄作家,其小說集《寒夜的微笑》剛剛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深圳新華書店上架出售,引來許多讀者爭先購買。
廖虹雷說,深圳與香港雖然只是一河之隔,但河兩岸當時隔絕了數十年時光,形成不同的意識形態、文化背景和社會生活。當時深圳作家對香港感到陌生,而香港作家對深圳也幾乎一無所知,他們中有幾位曾匆匆在羅湖關過境乘火車北上廣州,另外幾位則是首次來到深圳。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吹到深圳河邊,原寶安縣改名深圳市,而深圳經濟特區也正在緊張籌備之中。廖虹雷與劉學強、林雨純、鄧維新4人都是首批中國作家協會廣東省分會會員,受深圳文化部門委托接待香港作家,也是對外開放的一次重要舉措,意義重大。廖虹雷說,雖然他們剛開始語言交流稍感滯礙,但大家內心都是很激動的。
當時廣深鐵路兩旁的和平路、建設路坑坑洼洼,雨天容易洪澇積水,晴天泥塵漫天。香港客人走在高低不平的馬路上,卻毫不在意,興致勃勃地左顧右看,和陪同者談笑風生。他們不想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他們正以作家敏銳的觀察力,關注著這塊即將創造奇跡的土地。
這一天,廖虹雷等深圳作家陪同客人參觀了東門老街、深圳美術展覽館和深圳水庫。廖虹雷告訴記者,那時深圳景點不多,來了客人大多帶去這幾個地方參觀。
深圳水庫始建于1959年,建成于1965年,將東江水經過十多個抽水站提高27米后流入,再經巨大涵洞管道向香港供水。向深圳水庫極目遠眺,只見碧波漣漣,翠綠幽深,與不遠處的梧桐山動靜結合,剛柔相融,詩情畫意撲面而來。此情此景令香港作家感慨萬千,劉以鬯說:“東江水經深圳水庫流入香港,祖國同胞血濃于水!”
白天參觀完畢,當晚,深圳市文化局等有關部門宴請客人,香港作家和深圳10多位文學青年座談交流,氣氛熱烈,臨別已有依依不舍之情。廖虹雷說,首批訪深香港作家,原計劃尚有彥火、原甸、黃河浪等人,但他們臨時有事未能參加。不久,香港作家曾敏之、巴桐、張詩劍、彥火、黃河浪、陳振明和原甸等陸續訪深,兩地作家交流更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