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在兩個半圓銅球之間,三顆星辰仿佛冉冉上升、刺破天際……陽光下,汕頭經濟特區的標志性建筑《升騰》傲然挺立、熠熠生輝。
《升騰》所在的這片熱土,正是汕頭經濟特區起始點——龍湖。1981年11月,國務院批準汕頭試辦經濟特區,范圍1.6平方公里,也就是現在龍湖區政府大樓及周邊土地。自此,龍湖成為汕頭經濟特區的“試管”。
汕頭的特區夢,從這里開始。
經過40年的發展,龍湖從一片未開發的淺海灘涂到樓宇林立,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破繭成蝶。承繼著特區基因的龍湖,從未忘記肩負的“試驗田”使命,不管是經濟發展還是社會事業,先行先試、創新探索的態度一以貫之。
如今,汕頭正在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推動經濟特區再出發,龍湖依然把履行好重要窗口、試驗平臺等職責作為使命擔當,以全力打造高質量核心城區的實踐,展現著新時代特區的活力。
汕頭的特區夢,從這里升騰。
特區精神驅動工業經濟加速發展
在龍湖區政府大樓后,矗立著一棟棟老舊工業廠房,這里便是汕頭經濟特區早期建設的龍湖工業區。
人多地少、遠離經濟核心區、交通基礎條件差、資金缺乏……原汕頭經濟特區管委會第一任主任劉峰曾回憶稱,初創時期,1.6平方公里的荒地要如何承載汕頭的“特區夢”,是他們遇到的第一道難題。
路要一步一步走。1982年,按照中央規定的出口加工區的形式,汕頭經濟特區管委會開啟龍湖工業區的建設,并采取建成一座標準廠房就引進一批外商、辦起若干生產廠的做法。1983年,龍湖工業區第一棟通用廠房順利竣工,首批外商隨即進駐。
快速崛起的龍湖工業區,承載起當時特區的經濟命脈。以園區經濟為主導的龍湖工業經濟,也在那時埋下伏筆。
1991年,汕頭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市,同年組建成立龍湖區。彼時的龍湖區,仍是城市與農村并存的格局。如何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村片區的發展?探索自辦工業、自辦工業區,成了龍湖當時的選擇。
珠津工業區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興辦。龍湖區原副區長、龍湖新工業園區辦第一任主任鄭再謀說,當時計劃辦工業區的征地是一片水泊,從加速鄉村發展經濟的角度出發,負責村鎮、街道管理工作的龍湖管理局大膽把平整土地的任務交給了村居?!按伺e充分調動起村居的積極性,僅用一個月就完成了珠津工業區650畝土地的平整工作?!?/p>
從珠津工業區開始,龍湖迅速鋪開自辦工業區建設,龍新、龍盛、萬吉四個片區陸續開發成型,并整合為龍湖工業園區。
近年來,隨著城市功能更新變化,龍湖工業園區各個片區逐漸出現了用地緊張、利用低效、住宅圍園等情況??臻g受限,令園區發展優勢減弱、企業難以升級轉型。
但龍湖并沒有被“困”住。建設者對有擴容潛力的片區進行空間拓展,并在東部謀劃龍東工業區;對于擴容潛力較小的片區,則借力扶持政策,推動片區“二次開發”。
“在龍湖發展工業園區的不同階段中,敢闖敢試、勇于突破的特區精神貫穿始終、一脈相承?!饼埡I園區辦主任劉銳沛說。
新時代的龍湖工業園區如今踏上新征程。今年2月,以該園區為主體申報的龍湖區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獲省政府正式批復同意,成為粵東地區首個縣區級的省級高新區。
“24小時內答復”制度永不落幕
龍湖工業區能在短時間內吸引眾多外資進駐,與汕頭經濟特區當年的服務制度改革息息相關。
在成立初期,汕頭經濟特區就頗有遠見地打起“優質服務牌”,不僅將土地使用費、廠房租金、勞務費等控制在較低水平,更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保障制度。于1987年在全國率先提出、首開政府機關對企業服務承諾制先河的“24小時內答復”制度便頗具代表性。
“特區效率就是金字招牌?!闭勂稹?4小時內答復”制度,汕頭經濟特區建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王瑜至今仍十分自豪。1987年,她還是公司的辦事員,每天往返于公司和管委會之間遞送材料。新制度實施后,“有時公司的項目申請立項,早上才提交資料,下午就能收到相關部門的批復。”
拼效率、拼實干、拼服務——這種特區基因至今仍流淌在龍湖的血液里。
老傳統有新詮釋。2018年,龍湖在食藥監系統開全省先河,實現行政審批24小時辦結。當前,龍湖正深化重點企業掛鉤服務,當好服務企業發展“店小二”,并加快推進綜合窗口工作改革,2020年底實現100%政務服務事項“一窗受理”。
對于服務的不斷優化,企業體會最深。漢高粘合劑有限公司是第一家進入汕頭的500強歐美企業,1994年注冊成立于汕頭經濟特區,至今仍扎根龍湖。該公司總經理潘雪英回憶說,公司初創時期,特區有關部門就派專人全程對接,僅一年時間廠區就建成投用?!爸钡浇裉?,工作人員平時從不會來打擾,但只要我們一碰到困難,都會第一時間到場解決問題?!?/p>
自我革新不停歇
“龍湖每天都有新的變化?!鄙蟼€世紀八十年代,年僅18歲的盧曼隨轉業的父親一起踏上汕頭經濟特區的土地。當時到處一片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給盧曼留下深刻印象。
她回憶說,那時候龍湖賓館后面還是一大片等待開墾的荒蕪土地,現在已是高樓大廈林立,龍湖40年的發展可以說是天翻地覆。
一組數字可以證明:龍湖全區GDP從1992年建區時的14.4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超522億元;去年全區GDP增速達6.8%,人均GDP達9.3萬元,均高于全國、全市水平;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也連續3年在全市各區縣中位列第一。
在數據背后,是龍湖敢于創新的稟賦。
近年來,龍湖區政府每年投入不少于2000萬元創新驅動專項資金,全區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連續年增長超過25%。目前,龍湖的現代輸配電、醫藥健康、機械裝備、電子信息等4個產業集聚已超百億元。2019年,該區高技術和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例位居全市第一。
在保障文化教育等民生福祉方面,龍湖同樣走在前。該區率先成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并被認定“廣東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實驗區”;在廣東省市縣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評價中,龍湖在粵東粵西37個區縣中排名第一。
屢屢拿下“第一”,正是龍湖不斷自我改革的生動寫照。
如今汕頭經濟特區乘風破浪再出發,龍湖依然把敢闖敢拼的特區精神作為“法寶”,提出全力打造高質量核心城區,推動汕頭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
汕頭經濟特區第一批持證上崗的報關員、現為汕頭經濟特區建設集團公司總經理的楊仰東對龍湖充滿感情?!拔蚁嘈琵埡粌H有值得回味的過去,更有無限美好的未來。”
■親歷者說
原汕頭經濟特區管委會副主任、龍湖區原副區長方克森:“不設圍”的區政府是特區開放的見證
只要一有空,原汕頭經濟特區管委會副主任、龍湖區原副區長方克森就會到雕塑《升騰》的周邊走走看看。
1983年,方克森從汕頭地區計劃委員會調往特區管委會,任特區規劃局第一任局長。《升騰》背后的龍湖區委區政府大樓、原汕頭經濟特區管委會大樓及龍湖工業區,就是在他任上從規劃變成現實的。
“最初管委會把這里當作一個綜合服務體來規劃,既有星級酒店,又有辦公大樓,還有活動場地。”方克森說,“管委會大樓從一開始就沒有圍墻的概念,這在當時的汕頭是比較超前的,也體現了特區對外開放的態度。”
正如管委會當時所設想,大樓建成后,汕頭經濟特區管委會的辦公地點都集中于此,且海關、銀行等機構都在附近,辦公大樓及其周邊設施大大方便了來特區辦事的外商、外資企業,使他們免于來回奔波。這一高效便捷的集約化辦公模式,至今仍在龍湖延續。
汕頭大樓的高度在當時也比較超前。方克森說,因機構簡單,管委會一開始只計劃建4層樓。但他認為,從遠期規劃的角度來看,起碼要建10層。方克森的意見最終被采納,大樓共建了12層。由于管委會并不需要這么多辦公室,就把部分樓層租給外商、外資企業,電梯、會議室也與他們共用。
回想起自己在特區工作的那段歲月,方克森依然感到自豪。他說,能夠在特區獨當一面地負責規劃工作,親眼看著每一棟大樓拔地而起,看著這個片區從荒地變新城,是一段非常難得的人生經歷。也許是因為這一份特區情懷,退休多年的方克森至今仍住在龍湖區政府辦公大樓附近。
南方日報記者 楊可 王聰 通訊員 楊坤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