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周金經歷了人生中的兩次創業,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敗”,也體會到從未有過的成就感。
周金在深圳打拼十余年,本想將自動化技術帶入黔南,誰知因為政策變動,500萬投資血本無歸。在朋友的鼓勵下,周金再出發,利用貴州資源,辦起了產業扶貧車間。
“訂單又砸過來了?!敝芙鹌诖聰U建的1200平方米車間早日投入使用。
3年前,自廣州對口幫扶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來,在政府的牽線下,廣州石頭造環??萍脊煞萦邢薰荆ㄏ路Q“石頭造”)把大本營搬到了黔南,并且以貴州為原點,開始謀劃布點全國。在黔南等地調研中,南方日報記者發現,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新的“溢出”趨勢更加明顯——沿著東西部扶貧協作打造的對接快車道,一大批廣東民營企業老板從大灣區走向山區,在高原追尋創新創業的夢想。
向西突圍
機器在車間鳴響,成袋的石塑母粒小山似的堆放著。取自天然無機礦產、經高分子聚合而成的石塑母粒,在生產線上被加工制造成塑料袋、紙箱、衣架等環保產品。
從廣州番禺沙灣古鎮一個不起眼的生產作坊,成長為國內掌握可降解石塑技術的領頭羊,石頭造用了不到4年時間。
“廣州的每條街都有我們的產品,喜士多、美宜佳、耐克、ZARA都是我們的客戶?!弊屧敯l愁的不是訂單。而是跟不上供貨需求的廠房和人力。
兩年前,曾聰將企業的生產環節從廣州遷至貴州黔南,這里有他需要的更廣闊的空間和更低的生產成本。進入峰巒疊嶂綠郁蔥翠的大西南,曾聰感受到了無限的發展空間,規劃用地3300畝,分五年開發,目前,石頭造已建成使用廠房約175畝。“三年免租、兩年半租,這是當地給東部企業的租金優惠,搭乘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專車,對我們來說是歪打正著?!?/p>
一大批像曾聰這樣的廣東民企老板,正在沿著東西部扶貧協作打開的新通道,走向西南大山,產業供應鏈的版圖徐徐延展。
如今,石頭造在都勻市的一期生產用地比在番禺區擴大5倍多,能源消耗支出減半、人力資源成本則節約超20%。
源源不斷的訂單,也一路跟著廣東老板來到貴州。
在貴州鑫泰源鞋業有限公司(下稱“鑫泰源”)車間,近百臺縫紉機同時開動,這是何光明在平塘縣經營的一家鞋廠。從東莞厚街來到貴州,何光明先后創辦了三個扶貧車間與兩家鞋業公司,每個月接近15萬雙鞋的訂單,幫助當地500余人實現家門口就業?!靶瑥S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需要找到人力、用地成本更有優勢的地方,如今轉戰西部可降低15%成本?!焙喂饷髡f。
將研發、采購、設計、營銷等環節留在廣東,入黔拓展生產空間和銷售市場,這是曾聰、何光明等粵企老板的普遍選擇。
正是在這無數個選擇之間,東西部深度嵌合的供應鏈逐步形成,產業布局在區域協作的深化中得到優化。
黔南新變
大山深處,廣東老板們建起的工廠悄然改變著另一群人的命運。
焦忠碧是鑫泰源招募的首批工人。兩年前,隨著鞋廠的成立,她從家庭主婦變成產業工人,生活變得充實,腰包也鼓起來。焦忠碧再不用等在外務工的丈夫寄錢補貼家用,每月在扶貧車間賺得的3000元,足夠支付她和兩個孩子的吃穿用度。
不少粵企老板赴黔投資的扶貧車間,就設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附近。這樣一來,富余勞動力能就近就業,村民們也能更好適應城鎮的新生活。
下村招工,廣東老板們激活了大山里的閑置人力。“車間工資分為保底+計件兩部分,不僅允許帶娃上班,農忙時工人們還能輪流做農活,免除了后顧之憂?!敝芙鸾榻B。
“看到農民增收時露出的笑容,創業就多了一份溫度?!痹诹_甸縣做火龍果生意的李杰感慨,這是他在廣州做金融時體會不到的。在羅甸,他把荒山野嶺的火龍果種植園打造成網紅打卡點——越秀山莊,相關的短視頻在黔南在抖音熱度榜上躋身前三名。
農業生產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李杰在大山里玩出了新花樣。
他與貴州省農科院簽下戰略合作協議,支持研發成果轉化,以技術創新帶動當地農產品生產,推出火龍果酒、干片、火龍果月餅等高附加值產品。火龍果園打響了名號,帶火了羅甸的文旅業,農民不但找到了工作,也從中收獲集體分紅?!爸苓呌写迕耖_始效仿,在家門口開起果園山莊?!崩罱軟]想到自己的做法掀起了一股新風潮,也改變了當地人的經營方式。
打通循環
隨著一期項目落地,曾聰謀劃以黔南新基點撬動全國市場,未來,石頭造將通過不斷拓展渠道,助力貴州完善產業鏈條?!百F州通達內陸,期待能逐步實現每省一個加盟工廠的發展規劃,到時,貴州就是全國的示范車間?!痹斖嘎?,他將在都勻培訓更多高校人才,作為加盟工廠的儲備干部,代表石頭造將技術和管理輸出各地。
新的循環正在被打通。之前,何光明手頭的訂單100%走外貿,現在國內訂單的占比達到60%。“我們發現,職業鞋、學生鞋存在較大市場缺口,整個黔南州的學生鞋需求不低于50萬雙,即便占有50%的市場份額,也有20多萬雙的訂單?!焙喂饷鞅P算著。
何光明表示,西南地區的產業配套仍需完善,自己將扎根貴州,期待開滿5家工廠后成立集團公司,將企業做大做強。
官方搭臺,民間唱戲,一支廣東民營企業生力軍從沿海踏上云貴高原。
從初來乍到的“高原反應”到如今的如魚得水,習慣在“大海里游泳”的廣東老板們將先進的產業、技術和理念帶入西南大山,奏響了一首山海協作的交響曲。
■數讀
●截至目前,廣州白云、越秀、海珠、南沙、黃埔等5個區分別與黔南州12個縣(市)建立結對幫扶關系。廣州市317個街鎮、村和企業、社會組織結對幫扶349個黔南州深度貧困村。
●2020年,廣州市累計投入財政資金5.89億元,先后安排實施各類項目291個,6.5萬貧困人口直接受益。2020年,通過招商引資廣州新增25家企業到黔南投資興業,累計完成實際投資額15.62億元,直接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1450人脫貧增收。通過線上線下同時發力,今年來,廣州市場銷售黔南農特產品13.43億元,帶動6.6萬貧困人口增收。
●自2018年以來,廣東民營企業(包含個人)到黔南州投資242個招商引資項目,項目總投資額326.99億元,到位資金259.68億元,項目投資領域涵蓋裝備制造、旅游、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等行業。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郎慧 鄭佳欣 譚超 鄭慧梓
攝影: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金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