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治理的社會學研究”分論壇暨中國社會學會教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2020年學術年會在華南師范大學舉行。
本次論壇由中國社會學會教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主辦,華南師范大學港澳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暨南大學教育學院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共同協辦。來自全國23所高校及研究機構的50余名學者參加了本次論壇。
中國社會學會教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中國音樂學院黨委書記王旭東教授認為,此次論壇主題具有時代性、實踐性與前沿性,是教育學和社會學兩個學科的深度融合;
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南京大學教授賀曉星指出,教育社會學是教育學的重要研究領域,具有獨特的研究視角和視野;
華南師范大學港澳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馬早明教授認為,社會與教育本就是相互影響的共同體,對港澳青少年教育問題及其社會關系的研究,實際上也是教育社會學的重要議題。
本次論壇以“教育治理的社會學研究”為主題,包括三場系列研討會,與會代表從多角度、多方面呈現其對教育社會學領域中教育治理問題的探索與思考。
論壇一圍繞教育社會學的基本理論及當下教育社會學的研究熱點進行討論。首都師范大學教授王曉陽分析了教育社會學知識論“從斯賓塞到麥克揚”發展的三個重要節點,并提出每種知識觀都是對學校教育現實的一種批判或糾偏、對社會不利階層或群體狀況的揭露與權益的維護、對可能改革與進步方向的展望;南京師范大學教授程平源分享了關于低齡留學潮的實證研究,解釋了制度、資本和面子這三種內驅力如何制造了“留學神話”以及“留學神話”帶來的困境;河北大學教授傅松濤立足于治疫教育,指出應通過科學建構治疫通識本位教育,推進當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治理;華南師范大學教授馬早明針對灣區融合背景下粵港澳中小學生跨境就學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設“返回”機制、擴充學位等有效治理措施;華北理工大學教授劉旭東則分析了“雙一流”高校建設過程中校友捐贈機制的生態建設,并通過對生態質量的考評提出構建校友捐贈長效機制的優化提升方案。南京大學教授賀曉星與廣東教育研究院戚務念研究員對以上報告進行了點評與補充,強調教育社會學既有教育學的學理性特點,又具有社會學的實踐性特征。
論壇二聚焦于教育治理的內部主體及相關影響因素。北京物資學院副教授季靖聚焦于影響大學生學業成績的因素,指出學生對大學生活的適應性與家庭文化資本等因素對大學生學業成績有顯著影響;鄭州大學副教授董永貴分析了農家子弟學業成功過程中的教師角色,指出教師是農家子弟實現階層躍遷的“貴人”;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副教授潘峰從代際視角探討了原生家庭如何培育“農二代”特殊的人格結構并影響之后的創業精神塑造;天津師范大學博士后孫倫軒基于大學生成長追蹤調查的數據分析,提出重點大學建設對青年精英的國家認同產生了積極顯著的影響;清華大學博士后安超指出中產階級父母要走出教育焦慮,需覺知科學知識和個體教育的有限性并更多地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其他與會代表聚焦于教育治理的主體,或從社會學角度探討教育治理內部主體的生存狀態和心理健康,或討論高校青年教師的壓力現狀,或反思融合教育實踐與推進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等。豐富的研究視角、嚴謹的研究方法,使與會者不僅領略到了學術研究的魅力,也深深體悟到作為教育社會學研究者肩上所背負的責任和使命。
論壇三是青年教育社會學者的研究分享會,來自各高校的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分享了他們的研究。參會代表們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對農村教育治理機制體制、農村大學生成長的問題與影響因素、青少年校外教育消費問題、學生學業表現及其影響因素等主題進行了討論。鮮明的觀點、生動的例證引起了與會代表的共鳴,年輕學者們之間思想的交流與碰撞,也讓與會代表們感受到了教育社會學研究的新生力量。
本次論壇共有23人進行了論文發表,另有12人擔任了論壇主持人和論文點評人,共同營造了濃厚的學術交流氛圍。此次論壇搭建了教育社會學學術討論、學術爭鳴的平臺,為教育社會學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最后,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副校長王心潔教授和中國社會學會教育社會學專委會理事長王旭東教授對本次學術年會作總結。
南方日報記者 姚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