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二胡、新笛、古箏、大阮、手碟等樂器演奏懷舊金曲《一生所愛》;為《葫蘆娃》加入中東音樂、愛爾蘭音樂、電子音樂等多種元素;用中國大鼓、古箏、嗩吶等傳統民族樂器演奏迪斯科舞曲《你要跳舞嗎》,甚至用民樂奏出一臺小型音樂劇《無名之輩》……這是1月15日廣東衛視大型創新性中國經典音樂節目《國樂大典》第三季決賽中上演的精彩場面。不少觀眾驚嘆:“這樣的節目請再來一打!”
決賽通過現場觀眾和媒體投票,最終由唐俊喬率領,商鐘元、羅萌、陳宇晟、張鈺博、王宇航組成的棒棒糖戰隊獲得了第三季的總冠軍。長達12集的競賽過程中,每位青春國樂人都在其中展現了自我實力,弘揚了國樂文化。1月22日晚,他們還將在《國樂大典巔峰之夜》上,通過傳統樂器的創新演繹,為大家奉上精彩的國樂盛宴。
創新模式打破“綜N代”困境
“綜N代”都普遍面臨后勁不足的困境,但《國樂大典》依然保持良好勢頭,第三季開播以來口碑收視“雙豐收”,最高收視全國第三(索福瑞55城數據),更獲得2020-CRIR中國媒介欣賞指數“年度最具欣賞價值電視節目”獎項。因其文化韻味和精良制作,業內專家評價:“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粵式音樂綜藝美學,也彰顯主流媒體的文化擔當?!?/p>
而其年輕化表達模式,更是收獲了不少網絡粉絲。在抖音,#國風合伙人#話題播放量達88.8億,喜提2020國風類話題活動第一名;B站上,《國樂大典》第三季節目獲得9.8分的高分,聯合B站舉辦的《國樂話癆套餐》系列直播,流量排名居綜藝節目類直播第一位;微博上,#國樂大典第三季#及相關話題總閱讀量4.23億,廣泛帶動“國樂正青春、國潮正當時”。
《國樂大典》從第一季開始,就鎖定了挖掘傳統民族音樂精髓,讓民族樂器煥發新姿的目標,并且圍繞這一精神內核,通過各種不同的創新表達模式、鏡頭語言和傳播方式,讓青春國樂人和年輕觀眾,共同尋找“國樂正青春”的無限可能。
在第三季,節目組邀請音樂家吳彤擔綱“國樂召集人”,國樂藝術家方錦龍、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唐俊喬、二胡演奏家陳軍和知名唱作人霍尊擔任“尋樂人”,參與樂手節目的選曲、編曲以及表演。通過長達一年的篩選,從海內外召集了64名國樂新秀,從前兩季以團隊模式參賽,到第三季創新的個人競演到成團競演,多維度展示自我實力并通過合作碰撞出全新火花。節目在概念設計、模式構成、新媒體互動上不斷升級,模式創新帶來的可看性構成了《國樂大典》第三季的整體框架。
青春國樂人讓民族音樂活起來
歷史感厚重的國樂,如何能和“青春”二字擦出火花?節目總導演林維樺這樣解讀第三季的主題:青春是永恒的主題,《國樂大典》給予更多有夢想的青春國樂人,用他們自己的聲音和方式來表達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經過12集的考驗,64名來自國內外專業音樂院校、音樂世家、網絡達人的音樂人,通過自身對現代音樂、互聯網傳播模式的理解,創造出更新穎的國樂表達方式:如用琵琶演繹搖滾風格音樂,點綴《倩女幽魂》《十面埋伏》等經典音樂片段;流行音樂《光年之外》的古箏版本,讓在場觀眾眼前一亮;在表演中加入說唱、舞蹈、游戲音效、戲曲等元素,讓觀眾大呼“國樂還有無限可能”。
《國樂大典》所關注的,不僅是民族音樂的展現,更有民族音樂所代表的優秀中國文化知識的傳遞。每一季《國樂大典》,都像一本深入淺出的“中國音樂百科全書”,在第三季中,四胡、雁飛篪、彈布爾、揚琴、低音革胡、巴烏、柳琴等冷門樂器經過青春國樂人的演繹,進入年輕觀眾的視野。
國樂是傳統的、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瑰寶,甚至會因為千年的歲月而讓現代觀眾產生疏離感。但要衡量一種文化是否“正青春”,看的不僅是年紀,更多的是這種文化身上所蘊含的生命力、創造力以及和時代融合的能力,《國樂大典》第三季通過青春國樂人創新的音樂表達方式,給觀眾呈現了潛藏在千年民族音樂文化中源源不斷的生命力,這就是對“國樂正青春”最好的解讀。
南方日報記者 梁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