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發展的互聯網與老人的的對立隔閡,在一場疫情的連鎖反應中,終于慢慢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袄先艘驗椴粫呓】荡a遭拒載”事件頻提熱搜,撕開了移動互聯網時代老人“數字鴻溝”的一個口子。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 9 月下旬,全國 5G 用戶不斷增長,累計終端連接數已超過1億。但與此同時,有數據顯示我國或有近1.4億老人使用功能機或使用智能機但不上網,在網絡上呈現“沉默”狀態。
年輕人已在5G的世界里飛速沖浪,許多老人卻還在移動互聯網世界里因為沒有健康碼寸步難行。5G時代的“無G”老人生存環境有多難?如何把這些在互聯網時代“失聯”的老人找回來?
南方日報、南方+記者近日對廣州多個社區老人的互聯網生活進行了走訪調查,結果發現許多老人的互聯網生活遭遇的困難遠不止“無碼可依”。“互聯網適老問題”系列報道將從軟件適老問題和硬件適老問題兩方面進行調查報道,敬請垂注。
.“手機在手,一切皆有!”豐富多樣的APP正擠滿手機屏幕,“科技改變生活”的利好在年輕人的生活中兌現,但卻正在成為老年人正常生活的障礙。記者走訪廣州多個社區,對老人使用手機APP現狀進行調查,發現老人使用APP主要存在三大痛點。
痛點1:不能用——看不清、聽不明、記不得、說不標準
68歲的羅阿姨用的手機是孩子專門買的大屏手機,但因為患上白內障,還是看不清手機上的畫面?!耙话阄业么魃涎坨R看微信,但是感覺到了這個年紀,密密麻麻的看多了腦子都是暈的。”同樣有這樣的問題的老年人不在少數,63歲的張叔叔不僅眼睛看不清楚,耳朵也不是很好。“我微信都很少用,講的時候聽不見,耳朵不太好。”
我國多數老年人正在遭受白內障的折磨。數據顯示,我國60至89歲人群白內障發病率約為80%而90歲以上人群白內障發病率超過90%。而除了白內障,老花眼、溢淚癥等也是老人常見,眼疾。耳疾也是常見的困擾老年人的問題,中國殘聯曾有一份統計顯示60歲以上老人中,深受聽力損失與耳病困擾的比例高達30%。
眼力和耳力的下降成為老人使用APP攔路虎,但是縱觀目前較常用的APP,少有老人模式。以調查中使用最為廣泛的微信來說,除了“放大字體”外,目前沒有針對老人友好的設置。走在比較前列的屬滴滴出行,有“關懷模式”,打開即可切換為字體放大且功能極簡的版本。
除了聽不清、看不明,記不得也是老人常見的問題。59歲的陳阿姨告訴記者“微信之前還會發紅包的、微信支付的,但是密碼忘記了,就沒用過了。”羅阿姨有相似的煩惱,“有的時候模模糊糊的,寫不清楚,好多字都忘記了”在用手寫輸入法時,常常因為記不起來怎么寫,羅阿姨無法輸入想輸入的字。
目前的輸入法除了拼音、五筆、手寫,多數還帶了聽寫等功能,盡管如此,對老人來說依舊不容易。“我們老年人普通話不標準,說不準,就老是(有提示)說‘不知道你說什么,你沒說清楚?!庇寐爩懝δ?,羅阿姨又因為普通話不標準受限。
痛點2:不會用——看不懂、辨不明
如果說隨著上了年紀,身體素質下降,聽不清、看不明、記不得、說不標準等狀況接踵出現,讓老年人使用APP很難,那APP眼花繚亂的設計、層次復雜的邏輯以及穿插其中包裝精美的廣告則讓老年人APP使用難上加難。
“老人使用健康碼”問題,近日廣受討論,老年人調出健康碼到底需要闖多少關?58歲的鄭阿姨第一次嘗試自己找健康碼。在記者的指導下,首先她打開支付寶,然后她需要在首頁大大小20多個模塊中找到健康碼。這沒有難倒鄭阿姨,但是找到健康碼點進去后她糊涂了。健康碼沒有“如約出現”,而是需要點擊“立即查看”,盡管字體不小,但是鄭阿姨仿佛突然不認字了,不知道點哪里。在記者指導下,點擊“立即查看”后,健康碼依舊沒有出現,鄭阿姨再次糊涂了,在記者指導下點擊“立即領取”后健康碼才出來。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無碼老人”問題的熱議,已經有地區出臺專門措施,幫助老人“有碼可依”。廣東繼在“粵省事”平臺上推出“粵康碼”后,再度升級健康防疫核驗系統。使用該系統后,無法出示電子健康碼的群體,尤其是沒有智能手機,或是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群體,可直接出示居民身份證進行實時健康防疫狀態核驗,用于替代電子健康碼,具有與電子碼同等的效力。
如果說眼花繚亂的頁面設計和層次復雜的跳轉邏輯阻礙老人體驗APP,那互聯網上包裝精美的廣告則在誤導和引誘老年人。記者在今日頭條推薦頁上從上往下刷了28條信息流,有3條是廣告。這類廣告和普通信息流無異,只在左下角用較小的文字標注出“廣告”二字。記者將這28條信息給老人看,3條廣告老人一條也沒有識別出來,當記者告訴老年人左下角“廣告”標識時,老人表示刷的過程中并沒有看見。
痛點3:不想用——信心不足,信任缺失
經歷過不能用、不會用后,記者發現多個老人表現出“不需要這么多功能,”“用不上這些”等抗拒APP情緒,是真的用不到或不想用嗎?
羅阿姨表示不用淘寶主要是因為害怕,包括“害怕點錯了”“害怕買到不合適的”“害怕不方便退貨”。陳阿姨則表示:“我自己很少出門,所以感覺那么多功能用不上。”但同時陳阿姨補充表示如果有人教,是愿意學的。已經63歲的張叔叔雖也深知融入互聯網的必要性,“如果有人教,還是愿意學的,否則不方便,我還是希望接觸更多手機。”
可以發現,老年人所謂的“不想用”,不是對互聯網的否定,更多是獨立學習使用互聯網的恐懼。一方面身邊的年輕人沒有時間或耐心教,另一方面互聯網應用功能越來越強大也越來越復雜,這都讓老人感到慌張,對自己和對互聯網都失去信任。同時記者發現,許多“觸網”很難的老人都表示“很少出去”,只有跟著兒女才出遠門。方便的移動互聯網到了許多老人這里仿佛成了一張網,正“畫網為牢”將老人困在小區附近這塊彈丸之地。
也不是所有老年人對手機都感覺頭疼,67歲的馬叔叔就用得很快樂。高中畢業后留在陜西農村老家做建筑的馬叔叔,來廣州才2年多,但已經把廣州走得差不多了,“小孩子去上學了,和老婆子兩人在屋里大眼瞪小眼干啥。我就搜索一下公園、景點什么的,掃個共享單車就過去了?!北M管在廣州這邊朋友不多,但馬叔叔也不會不適應,因為他跟老鄉們在抖音里、微信里保持著密切聯系?!岸兑羯衔谊P注了我老家的人,可以看到我們那里人的活動,有時我給他們點贊下,他們也給我評論點贊。”
另外一位接受采訪的鄭阿姨,今年68歲,和馬叔叔年紀相當,也是從外地到廣州來帶小孩。但她的手機除了微信、電話基本沒有其他的用處。鄭阿姨平時除了帶外孫女,很少出門,如果要出遠門,都會托別人買票、截圖健康碼?!拔襾韽V州十多年了,廣州話、普通話都還說不好?!彪m然來廣州十多年,但是鄭阿姨依舊難以習慣廣州的生活。
經濟學上有“馬太效應”一理論,反映“富者更富,窮者更窮”的現象。對于互聯網,也存在“馬太效應”,適應得好的人會更適應,更容易獲取科技帶來的成果,更好地融入這個時代,反之適應得不好的人會更難適應,“數字鴻溝”會更寬,對社會的適應也會更差,而這部分人不應該被忽視和放棄。
【采寫】周中雨 許雋
【視頻】許雋 周中雨
【統籌】程鵬 趙兵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