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訊 (記者/馬吉池)“去年種了2畝紅薯,今年看到收益不錯,又多種了3畝,預計今年每畝能增收5500元?!泵分菸迦A縣轉水鎮蛇塘村貧困戶范春雄笑著說。
今年11月,盛產高山紅薯的梅州五華縣迎來紅薯大豐收,全縣高山紅薯種植面積達6970畝,帶動當地農戶2900多戶種植,預計總產量達1000萬斤?!扒熬翱善?,看到了‘薯’光?!鄙咛链宕逯对戚x說。
近年來,梅州立足實際,大力推動發展農業特色扶貧產業,創新發展“433”模式(村村聯動、農光互補、農旅結合、粵菜師傅工程“四模式”,產業園區、龍頭企業、致富能人“三帶動”,技術鏈、利益鏈、銷售鏈“三打通”),推動產業扶貧向產業振興升級,老區蘇區人民致富奔小康后勁十足。
創新幫扶“四模式”??
點面結合帶動貧困人口增收
荒山上蓋大棚,上面光伏發電,下面則是養鴿。廣州市天河區與梅州市金綠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在龍田鎮建設6000平方米扶貧車間,在飼養肉鴿的同時,利用鴿棚棚頂建立光伏電站,項目帶動15個省定貧困村貧困戶參與肉鴿養殖及光伏發電產業,村集體收入大大增加,有勞力貧困戶平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目前,該市共發展農光互補項目21個,帶動貧困戶1908戶增收。
針對貧困戶的致貧原因、發展能力、發展需求,梅州創新村村聯動、農光互補、農旅結合、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四模式”,以聯農益貧減貧扶貧產業,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和“一縣多園、多鎮一業”項目建設,實現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帶動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梅州還創新探索村村聯動模式,全市共617個村參與43個產業聯動項目,實現貧困村全覆蓋;探索農旅結合模式,如豐順縣茶山旅游扶貧項目,帶動全縣17個鎮(場)有勞力的2166戶8141名貧困人口參與,去年實現戶均增收2840元;探索“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模式,通過以廚興村、以廚就業推動貧困村發展“農家樂”等鄉村旅游產業項目,該市建成12個粵菜(客家菜)師傅培訓基地、77個食材供應基地。
三帶動三打通??
健全穩定增收脫貧長效機制
近年來,梅州充分發揮梅州柚、嘉應茶、客都米等特色農業產業優勢,通過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培育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創業致富帶頭人等“三帶動”,激活了幫扶主體帶動產業扶貧的效應。
目前,該市共發展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16個(其中國家級2個),產業園數量居全省前列。園區涵蓋8個縣(市、區)73個鎮,覆蓋行政村826個,帶動15570戶貧困戶脫貧。此外,梅州還有110個貧困村以資金的方式入股廣梅產業園,按固定收益率分紅,每年可獲400多萬元收益。
龍頭企業、致富帶頭人齊頭并進。梅州改變以往小農小戶單打獨斗局面,將貧困群眾產業發展嵌入農業企業、合作社、集體經濟。目前,該市共有國家重點龍頭企業3家,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146家(位居全省第一),市重點農業龍頭企業409家,帶動有勞力貧困戶15382戶、41960人;培育發展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1062名,確保每個貧困村至少有3名致富帶頭人。
產業有了,如何可持續、形成穩定增收脫貧的長效機制?梅州強化“三打通”幫扶鏈條發展扶貧產業。打通技術鏈,52名農業專家下基層手把手教貧困戶以“技術活”在家門口致富;打通銷售鏈,今年1—7月,消費扶貧銷售額達26億元,帶動2.8萬戶貧困戶增收;打通利益鏈,強化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貧困戶利用自有資源、資產、資金,投資入股合作社、工業園等經營主體,獲得穩定的二次分紅收入。
截至今年10月底,梅州全市累計籌集精準扶貧資金43.44億元,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8.9萬個,參與貧困戶2.58萬戶;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達到脫貧退出的“八有”標準;全市349個省定貧困村全部達到出列標準。2019年,全市被幫扶的省定貧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964元,比2016年增長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