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南方日報記者 任龍 攝
新年伊始,江門鶴山市宅梧鎮靖村氣象一新。迎著春日溫暖的陽光,三五成群的游客漫步村道,走進該村紅色旅游景點余氏大宗祠——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聆聽那段軍民齊心抗日的紅色故事。
1945年春天,炮聲隆隆、戰車滾滾,在這座小村莊的宗祠里,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宣布正式成立,這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里首個使用“人民解放軍”稱號的部隊。日前,記者走進余氏大宗祠,尋訪這段驚心動魄的抗戰歷史。
走進靖村,遠遠地就能聽到球場上孩子們的歡笑聲。上了年紀的老人喜歡聚在樹蔭下拉家常。說起余氏大宗祠,村民都愿意聊上幾句。63歲的村民余仲榮自告奮勇當起“導游”,為游客講解。
跟著指示牌,穿過開闊的村道,記者來到一處嶄新的祠堂前,只見兩座兩進天井祠堂建筑并排而立。祠堂內部是一座展館,陳列著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圖片和文字資料,電子屏幕上滾動播放抗日老英雄們回憶抗日戰場上浴血奮戰的故事。
穿過夾在兩座新祠堂中間的巷道,一座始建于清康熙年間的舊宗祠出現在眼前,在大門上方的木匾上,“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字樣清晰可見。
走進舊址,可以看到墻壁上一張張泛白的老照片里,年輕軍人目光如炬,人們的思緒仿佛也被拉回到抗日戰爭時期那段烽火歲月。
1944年10月,廣東面臨全省淪陷的局勢,中區縱隊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從五桂山根據地挺進粵中,選址靖村余氏宗祠、李氏宗祠作為司令部和政治部的辦公地址,開辟皂幕山游擊活動基地。
“部隊選址靖村有兩方面考慮?!柄Q山市檔案館館長呂達權說,一方面,宅梧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且有“鶴山糧倉”之稱,可以保障后方供給,利于長期作戰;另一方面,靖村長期有中共地下黨活動,群眾思想先進,敢于抗爭。“部隊進駐后,村民不僅提供宗祠給部隊開展抗戰工作,還積極參軍參戰和供給物資,建立起了深厚的軍民魚水情。”
1945年1月20日,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在宅梧發出成立《通電》,29日在宅梧圩宣布正式成立。此后短短數月,部隊發展至1400多人,期間與日偽軍作戰15次,斃傷俘敵200多人,擊沉日軍運輸船2艘,牽制敵軍5000多人。在解放戰爭中,這支部隊發展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粵中縱隊,為粵中全區的解放作出重要貢獻。
據余仲榮回憶,上世紀60年代,村里十分困難,想建學校發展教育苦于沒磚沒瓦,只好將其中三座祠堂拆除建了靖村小學?!暗强谷战夥跑娝玖畈哭k公舊址所在的建筑被保留下來?!?/p>
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保護和重建行動才得以啟動。1992年,鶴山老促會首先撥款3萬元維修舊址。1995年,司令部舊址被當地政府公布為江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以來,在省、市各級部門支持下,宅梧鎮籌集資金280多萬元,重建余氏大宗祠,打造“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展覽館,并于2014年6月正式開館。
近年來,迎著全域旅游和鄉村振興東風,宅梧鎮鄉村游日漸興旺,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也煥發新生機,并于去年入選廣東省歷史文化游徑線路,這段紅色歷史的全貌也逐漸展現出來。
走訪時,有村民告訴記者,來訪游客參觀完司令部舊址,大多還會到靖村村口探訪一顆有305年樹齡的古樹。1945年,這顆古樹曾是抗日解放軍的一處天然崗哨,它見證了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成立和軍民齊心抗日的歷史,陪伴了一代又一代靖村人成長。
如今,古樹生機勃勃,軍民齊心抗戰的故事也傳承不息。“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作為省黨史教育基地,已成為各級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紅色教育的重要陣地?!闭噫偮糜无k有關負責人說,據統計,2020年超10萬人次來到這里參觀學習。
對話
江門鶴山市檔案館館長呂達權:
軍民團結是勝利法寶
“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見證了廣東軍民不屈不撓、團結一心抗戰的生動景象?!比涨?,鶴山市檔案館館長呂達權在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詳細講述了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成立前后的故事。
南方日報: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在抗戰中發揮了哪些作用?
呂達權:抗日戰爭中后期,日軍侵占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區和粵中部分地區,廣東大片地區和廣大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之下慘遭蹂躪。1944年,中共廣東省臨委和東江軍政委員會在寶安縣大鵬半島土洋村舉行聯席會議,會議決定抽調珠江敵后抗日人民武裝主力部隊,挺進粵中,發展抗日游擊戰爭,開辟、擴大敵后抗日根據地。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的。
部隊先后于五邑地區及陽江、陽春、高明、赤溪(今屬臺山)、羅定、云浮、郁南等縣開展游擊戰爭,牽制日偽軍北上,阻擊南下日軍打通粵漢線、湘桂線進行作戰,搗毀其作戰計劃,有力配合了全省的抗日斗爭。
南方日報: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成立發展的歷史對后人有什么意義?
呂達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和開展的革命斗爭就是以這種形式開展的,在全國各地建立革命根據地,扎根后成長、擴大,最終奪取勝利。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成立發展的歷史,體現了崇尚忠義、反抗壓迫、敢于斗爭的優良傳統和抗戰精神,可以鼓勵人、鞭策人、啟迪人奮進,激發出推進改革發展的源泉動力。
南方日報:您認為應該如何更好地挖掘保護這段紅色歷史?
呂達權: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各有關部門在人、財、物方面積極給予投入,在保護舊址、修葺舊址、搜尋相關歷史、建立展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鶴山檔案館(市委黨史研究室)對其史料核準核實和不斷補充完善,并每年支持專項經費用作維護和運作。如今,鶴山紅色旅游持續升溫,來自四面八方的黨員前往宅梧鎮靖村參觀緬懷,重溫歷史,也讓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的故事被更多人熟知。
學習手記
一座祠堂的變與不變
余氏大宗祠建設300余年來,從四座到一座,再到如今的重建后的三座,可謂幾經波折。其中的變與不變,恰恰反映了當地百姓傳承紅色歷史和革命精神的堅定態度。
1944年,對靖村人而言,是很特別的一年。廣東面臨全境陷落,人民抗日武裝挺進宅梧山區,錢糧物資緊缺。危難之際,靖村李氏余氏敞開祠堂大門,以實際行動支援抗日。自此,兩家的宗祠代表的不單單是宗族家室,更被賦予了一種愛國的實質意義。
新中國成立后,在最困難的時候,為發展教育事業,靖村人不惜拆除部分宗祠建設學校,卻保留下最能彰顯家國情懷的一部分,讓這段紅色歷史代代相傳。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近年來,隨著全省挖掘和保護紅色歷史文化工作深入開展,靖村的紅色歷史得以向世人展露全貌。一系列新變化也隨之而來:重建祠堂,重修舊址,開設紅色歷史展館,發展紅色文化旅游。
70多年來,“士兵與古樹守衛村莊”的故事、“開放祠堂支持抗日”的故事廣為流傳。如今,靖村人又樂此不疲地將這些故事講給各地來的游客、黨員干部和學生,這是一種最樸實、最直接的愛國主義教育。
紅色名片
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成立于1945年1月20日,是經中共中央批準,在粵中地區建立的一支黨領導的抗日人民武裝,這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里最早使用“人民解放軍”稱謂的部隊。
南方日報記者 任龍
策劃統籌 謝思佳 王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