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5日,在韶關市仁化縣文明委2020年全體成員會議暨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會議上,廣東省文明辦有關同志宣讀了仁化縣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的決定,并舉行揭牌儀式,“全國文明城市”這塊“金字招牌”正式落戶仁化。仁化作為廣東省珠三角以外首個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地區,探索出了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仁化路徑,為粵東西北地區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提供了典范和樣板。
久久為功,九年磨一劍。在省、市有關部門的悉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近年來,特別是近三年來,仁化縣認真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和 “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作為提升自身發展動力和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的主要抓手,持之以恒打造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人民滿意的“仁愛之城”。如今,漫步在仁化丹霞綠道上,遠處丹霞山薄霧氤氳,近處錦江河緩緩流淌,目光所及之處盡是安詳愜意,“仁愛之城”的文明“新畫卷”已呈現眼前。
堅定求索為民而創繪就生活新畫卷
“作為土生土長的仁化人,感到無比自豪和光榮,這幾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身邊環境的大變化。”“經常做志愿者參與文明創建,聽到創文成功覺得很有成就感!”……談起仁化縣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全縣干群歡欣鼓舞。
近三年來,仁化按照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指標體系,強統籌、建機制、抓整治。仁化縣文明委及下屬辦公室的創文指揮團隊,夜以繼日地組織、協調、指導創文推進工作。結合“一線雙聯”“民情夜訪”活動,縣四套班子深入社區網格區督導創文,傾聽群眾聲音,推動群眾集中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整改落實。在職黨員干部與社會各界志愿者,積極參與文明勸導、文明宣傳、衛生整治等各項服務活動。廣大居民群眾自覺支持“創文”、融入“創文”。
是什么支撐仁化堅定求索?答案是“我為仁化、我愛仁化”的“仁愛仁化”團結精神。全縣100多個創文責任單位咬定目標、互相補位、融為一體,與群眾擰成一股繩,以“闖”“創”“干”精氣神,常態化制度化推動全面創建、全民創建,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新時代文明新風吹進群眾心坎。
漫步仁化縣大街小巷,映入眼簾的是寬闊平坦的瀝青路、白墻灰頂的特色建筑,市民們自覺禮讓行人、扶老讓幼……
近年來,該縣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精神文明創建全過程,做到創文為民、創文惠民、創文利民。
“在這里住了30多年,過去沒有物業管理、設施陳舊,今年就像住進了新小區!”高坪社區居民黃大爺親眼見證了家門口的華麗變身。從縣城主次干道沿線到背街小巷、城鄉結合部,仁化圍繞城市品位提升、居住功能提升等方面下足“繡花”功夫,實施無物業小區封閉式管理打造提升,完成縣城主次干道人行道、老舊房屋、商鋪廣告牌等統一提升,縣城大街小巷以及鎮、村路燈亮化全覆蓋,建立覆蓋全域的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收運處理體系,實現縣、鎮兩級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
與此同時,該縣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雙提升工程,讓群眾能真正享受到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紅利。先后完成大型全民健身廣場、縣城文化廣場升級改造以及7個小廣場、6個小公園建設,建成28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公園。實施教育設施提升工程,異地新建田家炳小學、城北小學和特殊學校;探索“五小”惠民工程建設,增設停車場8個、停車位500個;推進公廁改造提升工程,改造老舊公廁10座、新建公廁4座。
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總抓手,仁化統籌推進城鎮提升、全域旅游、鄉村振興等工作,建管并舉打造了環丹美麗鄉村示范帶、省際廊道美麗鄉村示范帶,完成127個自然村風貌提升,仁化縣入選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共創建全國、省、市、縣文明村鎮137個,對縣域重點區域實行定區域、定人員、定責任的“三定”精細化模式,城鄉綜合管理水平整體提升。
內外兼修? “仁愛”文化鑄魂文明創建
4000多年前舜帝南巡登韶石山奏《韶樂》、秦末漢初南越王趙佗在仁化北端隘口筑“古秦城”、80多年前紅軍長征在城口鎮突破國民黨第二道封鎖線的重要關口……依托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近三年來,仁化縣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仁愛”文化品牌建設中。
該縣運用“仁愛”文化元素建成仁愛廣場、“仁”文化公園、“仁”文化綠道及17個仁愛主題廣場。為豐富“仁愛”文化內涵,深挖紅色文化內涵,打造城口紅色小鎮和安崗“紅色村”,融入丹霞文化打造環丹及閱丹沿線美麗鄉村。擦亮綠色文化,建成100公里景觀廊道、9個國家森林鄉村。

“抬頭,動作要有勁,跟著節拍走……”在仁化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化志愿服務隊正在排練歌舞劇《月姐歌》。隨著音樂節奏,標準的舞蹈動作整齊劃一,難以想象這是“業余”隊伍,這得益于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提供了便利的訓練場所。
該縣把文明創建與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仁愛”特色文化打造等工作深度融合,發揮“一線雙聯”“民情夜訪”工作機制,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點等140多個陣地,4367人組成的四級新時代文明實踐隊伍,講好紅色文化故事、丹霞旅游文化故事、移民文化故事、工礦文化故事等,持續開展了各類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6500余場,極大豐富了城鄉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仁愛”文化成為整座城市的景觀符號,紅色文化成為最鮮明的城市底色,丹霞文化成為最絢美的風景,綠色文化成為生活時尚,家風文風成為美麗鄉村的新風尚。
崇德向善勁吹時代文明新風
隨著文明創建工作的深入推進,近三年,“最美人物”“道德模范”“仁化好人”“仁化新鄉賢”系列典型選樹活動成為常態,崇德向善成為浸潤仁化老百姓心田的正能量,成為催人奮進的道德標桿。

“‘全民尚文’志愿服務項目讓文化志愿服務隊走進仁化縣各鎮(街)、社區、鄉村,以文藝表演的形式廣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仁化縣“全民尚文”特色志愿服務隊隊長黃櫻介紹,志愿服務隊著力打造“錦江歡歌”文化品牌,并開展了送戲下鄉、戲曲進農村進校園等活動,用文明實踐涵養文明風尚,成為傳遞志愿精神的有力舉措。
如今,不論大街小巷還是居民小區,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服務是一道靚麗風景線。該縣常態化開展文明勸導、環境整治等志愿服務活動,推出“網格治理、組團服務”模式、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等服務模式,為群眾營造更加整潔舒適的人居環境。目前該縣實名注冊志愿者近3萬人,志愿者服務隊334支,人均志愿服務時長達73小時,打響了“紅心閃耀”、“仁愛仁心”等8大志愿品牌,實現志愿服務的廣泛性、社會性,實現服務與需求的無縫對接。
大力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該縣還成功創建了15所“韶關市文明校園”、8所“廣東省書香校園”。開展誠信評價,發布誠信“紅黑榜”。開展出租車、公交車行業整治,規范文明服務行為。通過實施風尚提升工程,實現全民綜合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有效提升。
文明城市建設永不止步。仁化縣將以“全國文明城市”這一榮譽為動力,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精神文明創建全過程,馳而不息地打造新時代的文明之城,奮力爭當韶關市生態文明和鄉風文明建設排頭兵。
南方日報記者 潘俊宇見習記者 葉志強 通訊員 譚玉玲 肖曉珍 曾文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