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訊(記者/吳少敏 鐘哲 劉佳榮)華南農業大學繁花錦簇,溫室大棚里正在進行一場特別的牛年春耕。2月26日12時,華農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濤和6名學生正以“繡花”般的巧勁,用鑷子夾起一粒粒萌芽的稻種,種進6個裝滿泥土的藍色育秧盆里(見上圖,南方日報記者張梓望、徐昊、李細華攝)。
一粒粒稻種看似平常,實則非同尋常。它們是嫦娥五號探測器的“乘客”,歷經22天21個小時、76萬余公里的“環月旅行”過后順利返回地球、來到廣東。這趟“旅行”歷經艱難險阻,遇上過“范艾倫輻射帶”和太陽黑子爆發,預期將誘發更強烈的基因突變,極大拓展了人類航天育種的研究邊界和想象空間。
“它們名為‘航聚香絲苗’,是名副其實的‘太空二代’,也是目前人類史上飛得最遠的稻種。”華農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志強介紹。
這些稻種的父親“華航31號”是航天育種成果,更是廣東“網紅”扶貧品種,已在江西、廣西等地大面積推廣種植。它們的母親“航恢1508”同樣來自太空,導入了20多個具有知識產權的優良基因,一煮成米飯,滿屋飄香。
華農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我國唯一開展植物空間誘變育種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積累深、科研實力強,至今已培育出57個水稻新品種,因此獲得嫦娥五號搭載機會,將40克、約2000粒稻種送入深空。
“種子是農業‘芯片’,種子安全是國家的重大戰略?!眹液教炀痔皆屡c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杰認為,此次航天重大工程與現代農業發展緊密結合,將共同提升中國的糧食安全水平。
20分鐘后,天空下起了淅瀝小雨,郭濤和學生們終于把1500多粒稻種在育秧盆里種滿了。稻種們躺在泥里,排成間隔1.5厘米的點陣,冒出的嫩芽斜指天空。
“古人云,春雨貴如油。今天濕度、溫度都非常合適,正是播種好時節?!惫鶟ь^看天,滿懷憧憬。
30天后,這批稻種會長成秧苗,并被移栽到田間,將于6月底成熟。經歷3年—4年的選育后,它們中的優勝者有望通過農業部門審定,實現大規模種植,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