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5日電 題:萬里春耕圖——走進全國春耕備耕的壯美畫卷
新華社記者
谷雨前后,種瓜點豆。春天是滿懷希望的季節。農人在廣袤田野辛勤耕耘,春耕備耕已從南向北進入高潮。華南的早稻、南方的油菜花、華北的小麥,已經紛紛綠的綠、黃的黃,展現出盎然的生機。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開好局、起好步,保障糧食安全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意義重大。從東北平原到西南山區,從東南沿海到西北高原,一幅春和景明的春耕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新氣象——糧食安全抓得“很緊很緊”
河南省新蔡縣,經過一個冬天,田里的麥子迸發出蓬勃的生命力。不到兩個月時間,麥苗就從剛及腳踝的高度往上長了約半米,密密鋪展開去,綠色一眼望不到邊。
“今年春天氣候潮濕,小麥容易得條銹病,俺們3月下旬早早就打了藥,這會兒長得好著哩!”對于余店鎮姜廟村的姜明陽和鄉親們來說,無人機已經成了噴灑農藥的日常裝備,“俺家500多畝地不到一天就能灑完,省時省力效果好?!?/p>
綠色是春耕的底色,人們搶抓農時,把希望播種在春天。
千里之外的洞庭湖平原,一片繁忙景象。抓早稻集中育秧、促進雙季稻生產,是今年湖南春耕的重點。由于早稻育秧成本較高、受災風險較大,一些農民種植意愿不高。對此,當地積極為小農戶提供專業化集中育秧社會化服務。
在沅江市,7.2萬畝早稻實行集中育秧,財政每畝補貼180元,委托專業人員在溫室大棚育秧,提高秧苗成活率,降低農戶成本。
同時,各地還組織、獎補代耕代種。據湘陰縣鶴龍湖鎮種糧大戶湯井陽介紹,政府每畝補貼240元,由種植合作社來育秧、耕地、插秧,“這些重活完成后,再由農戶接手管理,大大便利了農戶?!?/p>
新起點,新氣象。我國明確今年糧食產量穩定在13000億斤以上,要求穩口糧、穩大豆、增玉米。為了把糧食生產抓得“很緊很緊”,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完善種糧農民補貼政策和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
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顯示,截至15日,全國已春播糧食17.2%,進度同比快0.5個百分點。冬小麥、冬油菜種植面積分別比上年增加300多萬畝、400萬畝左右,多數地區長勢好于上年。
新趨勢——“黑科技”助力更優更強
近日,黑龍江多地迎來一場春雪,雪花飄飄灑灑,落在廣袤的黑土地上,悄然融化。整地機械的犁鏵劃過沉睡一冬的土地,透出泥土的芬芳。
在北大荒集團洪河農場有限公司暗室疊盤育苗中心,農戶們忙著放硬盤、裝土、澆水,將疊盤放進暗室。
“暗室恒溫恒濕,溫度在30攝氏度至32攝氏度,經過48小時,水稻秧苗就達到立針期,比常規育苗提前7天以上出苗?!惫巨r業發展部負責人陳永生說。
農戶劉運生今年準備種200畝水稻,采用了暗室疊盤育苗技術,看到育秧大棚里秧苗已長成綠油油的一片,心里挺踏實。
數據成為新農資,手機變成新農具……田野里的“黑科技”層出不窮,推動春耕備耕更優更強。
彩云之南,紅土地上的果菜茶生產正忙。在昆明市富民縣高原云果產業園現代化的大棚里,工人正查看草莓種苗長勢,云南省農科院花卉研究所研究員阮繼偉根據長勢和氣溫,用手機調控溫度、管理水肥。
“今年我們推廣了200多萬株草莓脫毒種源,持續開展引種評價、繁育和綠色栽培研究,使草莓外觀更美、口感更好?!彼f。
科技正在為農業各環節插上翅膀。聚焦高產優質環保方向育種,實施保護性耕作方式保護耕地,機械化貫穿種植全程,節水灌溉推動綠色發展,“云備耕”極大便利農民……最傳統的產業,如今卻“科技范兒”十足,成為保障大國糧倉和百姓餐桌的底氣。
新狀態——“三牛”精神引領不懈耕耘
海南三亞,白天氣溫已接近30攝氏度。在位于崖州區的河南省鶴壁市農科院南繁基地,85歲的玉米育種專家程相文天一亮就鉆進綠油油的玉米地。他每天堅持下地,記錄根系、葉片和果實長勢,一待就是三四個小時,汗水常常浸透衣背。
田邊的曬場上,前期收獲的玉米種子堆成金燦燦的小山。他反復對比、確定育種材料,打算5月收完種子,回到河南在麥收后及時種下,希望早點選育出適合籽粒機械化收割的新品種。
年年到海南、一住就是半年,程相文已在這里度過了50多個春節。海南有獨特的光熱資源,能大大縮短農作物育種時間。每年有6000多名程相文這樣的科研“候鳥”從事南繁育種,他們把汗水留在這里,把成果寫在更遼闊的土地。
牛馬年,好種田。放眼大江南北,從生產、科研到管理一線,處處能夠感受到為民服務孺子牛、創新發展拓荒牛、艱苦奮斗老黃牛的精神。
育秧、田間除草、打地開田……在云南省蒙自市草壩鎮,天氣逐漸炎熱,農婦們一早就戴著五顏六色的遮陽帽忙農事。
“我們正全力做好插秧準備工作。今年通過積極做好保糧宣傳,一些蔬菜種植戶也開始買稻種準備種稻谷。”前進村黨總支書記姜森耀說,經過十多年發展,蒙自市草壩好吃米稻業產銷專業合作社已成為當地一張名片,“種出好味道,是我們繼續努力的方向?!?/p>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幅壯美的萬里春耕圖,展現的是希望的田野、豐收的期待,更是人們用勤勞創造幸福的信心。(記者于文靜、王建、李若琳、周楠、楊靜、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