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4月,廣東在山海協作這篇大文章上率先行動起來。
其中4月12日至15日,廣東省黨政代表團前往廣西、貴州兩省區對接東西部協作是重要節點。在這之后,有關地市迅速密集出動,或是趕往幫扶市縣會商,或是召開專項會議作出部署。
脫貧攻堅勝利收官后,進入“十四五”,廣東的協作幫扶工作有哪些變化?其中透出哪些新趨勢新風向?這些問題的答案也在各地行動中揭曉。
結對調整
新一輪的東西部協作,最大的可見變化是,各省區的結對關系產生了較大調整。
此前,根據兩辦2016年12月7日印發并實施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的指導意見》,廣東及有關下轄地市負責幫扶“一區六地州”,具體為:
上一輪廣東及有關下轄地市寫作幫扶情況一覽
從上一輪結對關系可以看出,其中既包括省對?。ㄊ?、區)、省對地州幫扶,也在國家層面指定了地市對地市的幫扶關系。
4月7日至8日在銀川召開的全國東西部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工作推進會便指出:要抓緊推進東西部協作結對關系調整,確保幫扶工作和干部隊伍平穩過渡。
就在4天后,廣東省黨政代表團啟程對接交流協作工作,也同步揭曉,在中央重新調整東西部結對幫扶關系后,廣東負責幫扶廣西、貴州兩省區。
此番調整后,廣東協作對象更為集中聚焦,以全省全域對接幫扶兩個省級行政區。
而隨著結對市實現工作聯系,廣東與廣西、貴州兩省區在地市層面的幫扶關系全貌也浮出水面。
其中,廣東5市21縣(市、區)結對幫扶廣西8市33個原國定貧困縣——
“十四五”期間廣東與廣西結對幫扶關系一覽
兩廣的協作關系大體保持穩定,雙方協作地市基本與此前一致,只是此前分別由茂名、肇慶幫扶的南寧、桂林的2市5縣調整為深圳幫扶。
在與貴州協作方面,“十四五”時期,廣東6個市幫扶除貴陽以外的8個市州66個脫貧縣,其中:
“十四五”期間廣東與貴州結對幫扶關系一覽
由上圖可知,除廣州在既有幫扶畢節、黔南兩市州基礎上新增安順市外,其余5個市都是新的結對關系,這些都來自珠三角,也是廣東發達的經濟大市,足見誠意與用心。
新征程與告別
其實在很早之前,協作關系調整后的交接工作就已在緊鑼密鼓推進。
根據廣西日報的報道,今年以來,廣東廣西加強對接協商,早在2月上旬就完成了結對關系的調整優化。計劃4月底前,雙方協作市縣將完成交接工作。
3月8日、10日,粵桂和粵黔東西部協作對接工作座談會分別在南寧、貴陽召開。
不少地市出手很快。
比如肇慶,2月24日就與廣西賀州召開今年首次東西部協作聯席會議,探索在懷集縣規劃建設廣東省東西部協作基地。在珠海,2月下旬,由省第三扶貧協作工作組組長葉真率隊走遍了對口幫扶遵義下屬8個已脫貧縣(市)。
特別是調整后新增的結對縣市,早一步對接便是爭取更早的主動。
3月26日,廣州便與新增幫扶的安順市召開東西部協作工作黨政聯系會議,廣州方面很快確定南沙、花都、越秀3個綜合實力較強的區與安順6個縣區結對。
此輪協作中,南寧、桂林2市5縣新調整為深圳幫扶,4月1日至2日,深圳市委副書記鄭軻率領代表團前往當地,與當地干部共同謀劃新階段協作工作。與此同時,省第二扶貧協作工作組也先期赴兩地展開全面對接。
在4月初中央召開推進會后,對接工作節奏明顯加快。尤其是在廣東省黨政代表團前往兩省區對接前后,各地市黨政主要領導率團密集出動,主動前往結對市開展工作。
粵桂粵黔有關地市近期開展協作對接情況
有結交新朋友,自然也有告別老朋友。因為結對關系調整,我省對四川、云南的協作告一段落,不少廣東地市也專程趕去當地交接。
交接的意圖在于站好“最后一班崗”,在“交棒”前確保幫扶不出現“斷崖式斷檔”。
比如對于云南,之前有珠?!づ?、東莞·昭通、中山·昭通三對協作關系,在4月24日廣東云南兩省在昆明召開的交接協商座談會上,廣東便明確:盡管協作關系進行調整,但幫扶不會出現“急剎車”,各工作組將做好后續交接工作。
事實上,今年以來,廣東與云南在產業、勞務、消費等方面的協作一直在穩步推進。雙方也在會上明確:黨政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在幫扶后會分類分批逐步撤離。尤其是教育、醫療等專業技術人才,將根據承擔任務和階段性工作,在與當地協商后撤離。
多年在當地與干部群眾結下的深厚情誼,也使得這場離別讓人動容。不少幫扶干部在朋友圈“真情告白”、依依惜別。在4月28日珠海?怒江東西部協作工作交接會上,珠海市政府黨組成員、省第三扶貧協作工作組組長葉真在總結發言快完結時甚至哽咽落淚。
交接之后,廣東與川滇兩省的協作,也就此向全面戰略合作轉變。4月17日至18日,中山市委書記賴澤華帶隊到四川甘孜,除了交接工作,也同步謀劃建立兩地長期友好合作關系。
一盤更大的棋
新一輪的協作關系,對于廣東而言,勢必會有新的要求和變化,這些已在近期的密集互動中有所體現。
此前的各類幫扶政策將保持總體穩定,因此產業、勞務與消費方面的協作依然是本輪結對幫扶的重點。
三方面協作的具體指標在對接中已被標定。比如在4月8日全國東西部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工作推進會上,兩廣簽署協議,廣東將向廣西提供財政援助資金16.5億元,幫助廣西1.351萬名農村勞動力、0.772萬名脫貧人口實現轉移就業,采購、銷售廣西產品10億元等。
在這些方面,之前被證明行之有效的協作方式將繼續保留。“十四五”期間,粵桂協作還將合作共建產業園、就業車間等,粵黔也將以合作共建產業園區為載體強化產業合作。
更重要的是,在協作基礎上,粵桂粵黔“十四五”期間將借力實現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全面合作。
與上一輪結對省市相比,桂黔兩地與廣東聯系更加緊密,在長期的省際合作中彼此互相熟悉。兩廣地域毗鄰、水系聯通、語言相通;貴廣高鐵開通后,貴州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腹地,兩省往來更加便捷。應該說兩地與廣東經濟聯系、人員交流本就頻密。
更為關鍵的是,粵桂、粵黔在多年聯絡基礎上已經形成了特殊的合作基礎和渠道。
粵桂在肇慶、梧州交界處設立特別經濟試驗區,兩省區也就九洲江流域生態保護建立了生態補償機制。兩省相連的湛江、茂名、陽江、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玉林、崇左9個市同屬于北部灣城市群。
兩廣在戰略對接上的潛力更大。廣東擁有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兩個國家戰略,廣西深度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都在國家對外開放格局中占據重要位置。在兩省區對接會上,廣西方面便提議攜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灣經濟區—東盟”跨境產業鏈供應鏈。
粵黔不僅同飲珠江水,還有“黔電送粵”這條能源命脈,這是廣東對口支援貴州的重大舉措,對穩定廣東電力安全供應具有重要作用。而廣東是貴州第二大務工輸出省份,改革開放后,曾有百萬貴州人“殺廣”(方言,意為到廣東務工),特別是30多年前,以正安300娘子軍“出師”廣東打工為發端,貴州一場農民大流動、大轉移浪潮由此拉開序幕。
在雙方多年來的實踐基礎上,粵黔已經形成“廣東企業+貴州資源”“廣東市場+貴州產品”“廣東總部+貴州基地”“廣東研發+貴州制造”四種合作模式的共識。各自的優勢資源得到明確后,將在今后的協作對接中進一步放大。
比如貴州內部已經實現“縣縣通高速、組組通公路”,借助貴廣高鐵這條大動脈,貴州優質豐富的農產品和旅游資源有望“近水樓臺先得月”,更加有效對接灣區大市場。
這將是一盤更大的棋。在國內國際兩個循環中,深度協作,或使廣東在全國大局乃至全球競爭中占有更重的分量。
【記者】駱驍驊 錢明雅
【主持】尚黎陽
【視頻來源】南方+珠海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