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跟“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目標的指引,依托自主可控的核心工具與技術、快速高效的反應能力和高質量人才隊伍的支撐,華大為全國乃至全球打好、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了“深圳力量”、“中國技術”,多項疫情防控成果獲得世衛組織、國家主管部門及國內外媒體的高度肯定。

據悉,由華大基因運營的“火眼”實驗室已在北京、武漢、深圳、天津等全國13個主要城市落地,全國“火眼”日檢測通量超16萬人份。在海外,2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70余座“火眼”實驗室已啟動或在洽談中,預計總檢測日通量超過30萬人份,持續確保全球抗擊疫情的檢測需求,在全球范圍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科技抗疫 北京大興“火眼”實驗室日檢測通量10萬人份
為進一步落實北京“應檢盡檢、愿檢盡檢”的疫情防控要求,端午假期間,北京大興氣膜“火眼”實驗室啟動升級建設。在保證核酸檢測能力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將原有的9個氣膜艙擴建大至16艙,并完成一系列升級流程。6月28日,實驗室已完成全部升級改造工程,日檢測通量已達到10萬人份,成為當前全球日檢測通量最大的氣膜“火眼”實驗室。該實驗室建成后,極大的提升了北京地區核酸檢測能力,目前,華大基因北京地區檢測總量已達百萬例。
華大集團北區首席代表劉心表示:“北京大興氣膜‘火眼’實驗室的搭建僅用了3天時間,在升級改造之后,目前日檢測通量達到10萬例。該實驗室通過氣膜這種方式來搭建,能夠實現快速響應。但其整體的實驗室功能又和傳統的實驗室是一致的,是一個可移動、自動化、大通量的核酸檢測實驗室。”

中國智造賦能 “火眼”彰顯戰“疫”硬實力
“火眼”實驗室能夠保持超高通量的檢測能力運行,先進的工具和設備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比如在最影響整體檢測效率的核酸提取環節,“火眼”實驗室裝備了華大智造高通量自動化病毒核酸提取設備MGISP-960,通量達到192樣本/80分鐘,適用于企業、臨檢、醫院等領域的中高通量用戶,一人可同時操作三臺,相比人工提取有50倍的通量提升。在全國抗疫過程中,華大智造MGISP-960已支持包括湖北、山西、北京、天津、南京、深圳在內的全國30余個城市及地區,成為各地疫情防控的重要科技力量。
華大智造設備也伴隨“火眼”實驗室走向全球,包括支援瑞典、阿聯酋、加拿大、塞爾維亞、澳大利亞等國家,為全球戰“疫”提供堅實工具保障。


實驗人員正在“火眼”實驗室里操作MGISP-960
華大智造執行副總裁劉健提到,北京大興氣膜“火眼”實驗室里,除了有35臺MGISP-960之外,還有由華大智造最新自主研發的自動化樣本分裝轉板儀MGISTP-7000也驚喜亮相,該設備具備自動化開蓋和關蓋,條碼信息錄入、從樣本管分裝轉入96孔板等功能,該系統將大量零碎的人工操作流程進行自動化整合,并可以直接與華大智造自動化核酸提取系統無縫銜接,將大大提升樣本處理通量,且整機配備了負壓過濾系統,有效避免氣溶膠污染。這也是該設備的首次公開亮相。


海外總檢測日通量超30萬例 “火眼”造福世界人民
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華大基因運營的“火眼”實驗室已成為抗疫行動的“中國名片”,從中國走向全球,已在阿聯酋、文萊、塞爾維亞、沙特、澳大利亞、菲律賓、加拿大、加蓬、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和地區落地,將成為國際社會攜手應對新冠疫情的“前哨”。目前,2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70余“火眼”實驗室已啟動或在洽談中,預計總檢測日通量超過30萬例。
華大集團副總裁李寧介紹道,“在海外,我們提供“火眼”實驗室的整體解決方案,帶去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并為當地的實驗室人員提供培訓和技術支持等。我們希望中國的疫情防控經驗能夠幫助各個國家迅速建立這方面的能力,畢竟傳染病本身是沒有國界的,我們本來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幫助別人就是幫助我們自己?!?/p>
平戰結合 “火眼”支撐公共衛生新基建
“火眼”實驗室是在中國抗疫中誕生的、用于病原檢測的完整技術方案、成套設備、服務平臺和標準體系,正在對外輸出,填補世界病毒檢測短板,為全球抗疫做出立竿見影的貢獻。在疫情發生發展的各個階段,“火眼”實驗室有相應的四大技術體系服務于科研和臨床診療:1)用于病原測序的高通量測序技術; 2)用于大規模病原鑒定和臨床診斷的實時熒光定量PCR技術; 3)免疫蛋白分析技術; 4)單細胞組學技術。
應疫情防控需要,“火眼”在國內的主要任務是承擔新型冠狀病毒的PCR檢測,但“火眼”的本質是一套完整的技術方案、成套設備、服務平臺和標準體系,可動態化地用于多個傳感染疾病的防控,及疫情發生發展的各個階段,承擔起公共衛生基礎設施的作用。

華大基因國內“火眼”實驗室總指揮朱師達表示,對于突發性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火眼”能在短時間內搭建完成,迅速提升當地高通量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能力。而在疫情平穩后,“火眼”實驗室還將會在生育健康、傳染感染疾病、腫瘤等方面的大規模人群檢測上繼續發揮優勢,成為各地醫療衛生體系改造升級中的“標配”,也是改善民生健康,促進生命科學的研究以及發展生命健康產業重要的“公共衛生新基建”。
這樣夯實的技術體系,讓“火眼”不僅能出色地完成新冠疫情的防控需要,在疫情防控結束后,也能迅速為更多公共衛生防控服務。在當前“火眼”落地部分國家或地區中,“火眼”實驗室不僅作為疫情防控的一個重要手段,更被視為當地數字化醫療轉型,以及全面醫療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便是“火眼”,以及“火眼”背后的中國科技所創造出的巨大生命力。
【記者】王春艷
【攝影】魯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