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大型紅色現代粵劇《刑場上的婚禮》(青春版)在廣州首演,為建黨100周年獻禮
◎《南方》雜志記者/影子發自廣州
◎本文責編/蔣玉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粵劇。作為文化紐帶,粵劇雖起源于廣東,但不僅流行于廣東,廣西、港澳地區乃至海外華人都深受粵劇影響。藝術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歷代粵劇人將一個個故事搬到舞臺之上。這份根植于嶺南大地的國寶,以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凝聚力,塑造了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形象。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粵劇作為一門古老的傳統藝術,始終流淌著紅色血脈、傳承著紅色基因。
“志士班”
20世紀20年代,正是覺醒年代。在珠三角一帶的沿河地帶,除傳統的粵劇戲班棲身的紅船外,還有一種被涂成綠色的戲船,在粵劇歷史上被稱為“綠船班”或者“志士班”。
所謂“志士班”,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末革命黨人發起組織的一種以宣傳革命為宗旨的改良新劇團體。戲劇通俗易懂、老少咸宜。他們利用粵劇的形式,融入話劇的因素,演出改良粵劇,宣傳革命思想,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舊式戲班。
“戲園者,實普天下之大學堂也;優伶者,實普天下之大教師也?!标惇毿阍凇墩搼蚯分性鴱娬{了戲劇的教育功能。19世紀末至辛亥革命時期的廣東,革命黨人在實踐中充分論證了這一點。他們有意識地利用粵劇進行進步思想宣傳,喚醒國民,激勵士氣。
“志士班”的出現在當時的粵劇界是一次革新,他們將“舞臺官話”改用粵語,為粵劇全面改唱粵音奠定了基礎。早期的粵劇腔調以梆黃為主,演出采用舞臺官話,多使用傳統劇目,很少創作新劇。“志士班”就靈動許多了,它使用大眾更易懂的粵語演唱,注入鮮明的時代主題,劇本多關注當下。不一樣的劇本、故事,不一樣的服飾,從內容到形式,“志士班”都進行了改良。這無疑給當時的粵劇界帶來了不小的活力。
《廣東革命史辭典》有清晰的記載:粵劇“志士班”創作和演出了《火燒大沙頭》《義刺馬新貽》《溫生才刺孚琦》《秋瑾》《辛亥革命黨人碑》《徐錫麟行刺恩銘》等劇目,對辛亥革命的宣傳和粵劇的改革起到重要作用和積極影響。
無疑,“志士班”的興起對粵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粵劇發展作出劃時代的貢獻,為民族民主革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潤物細無聲,經過“志士班”的力量,革命的理念漸漸滲透進群眾的日常生活中,為革命的發展爭取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南國紅豆
抗日戰爭爆發后,全國上下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粵劇、粵曲界的仁人志士在艱難歲月中,仍不忘為前線將士義演籌款。
“‘心系家國’的偉大情懷,是粵劇梨園志士的優良傳統?!被泟』浨幕瘜谧骷溢娬芷秸J為,自辛亥革命到抗日戰爭,粵劇戲班的有志人士皆以他們的方式投入愛國救亡行動中,在廣西、廣東、香港及澳門四地的抗戰活動中,綻放出了他們獨特的風采。不畏迫害、堅持傳唱抗日曲目的小明星鄧惠蓮,不為敵偽唱曲、只為國而歌的徐柳仙等等,都是這群志士中的突出人物。
“自問我一生之中,最有意義的事是抗日救亡,身為炎黃子孫,絕不可以看到自己國家的滅亡。生命多姿多彩,自問不枉此生?!?996年,粵劇“小武”“須生”關德興病重時曾說。
早年關德興在粵劇團中因武技出眾,大受好評??谷諔馉幈l,本著“粵劇應該上火線”的信念,他在廣西組建了“運動委員會戲劇宣傳團”,在香港組建了“香港各界粵劇救亡服務團”,并用所籌集的經費為軍隊購得飛機11架。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曾賦詞《水調歌頭·贈關德興君》,贊揚他的愛國精神:“超群絕藝勇把,工作一肩擔。國內勞戌萬里,海外征捐千戶,此氣似虹嵐。興亡匹夫責,嶺表此奇男?!?/p>
同關德興一樣,粵劇、粵曲界的人們奮不顧身地投入抗日救國的歷史洪流中?;泟∷嚾藗兙巹《惹?,挨家挨戶獻唱,募捐義演,事跡感人。在國難當頭的抗戰時期,戲劇戲曲作品從注重商業效益、較多反映市民氣息轉為注重精神內涵,開創了戲劇創作及審美的新標準、新傳統、新起點。
“募捐義演是藝術支持革命最顯著的形式。”廣東粵劇院副院長、國家一級編劇張晉瓊向《南方》雜志記者講述道。紅線女(原名鄺健廉)也是其中的一員。
抗日戰爭時期,紅線女加入了馬師曾的劇團,在廣東、廣西各地演出,為抗戰義演籌款;還和馬師曾、抗日將領李濟深等一起游行,呼吁獻金救國??箲饎倮螅t線女仍不忘國家命運。1951年,馬師曾、紅線女回到廣州為抗美援朝義演籌款。
1955年,紅線女受到新中國的感召,放棄了在香港演藝界的顯赫地位和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回到廣東粵劇團(今廣東粵劇院)工作。回來后,紅線女的電影作品以粵劇電影為主,《搜書院》《關漢卿》是其中代表作。
1956年,紅線女進京演出粵劇《搜書院》,周恩來總理對她大為贊賞,并說:“昆曲是江南蘭花,粵劇是南國紅豆?!睆拇耍泟”阌辛恕澳蠂t豆”的美稱。
紅色血脈
新中國成立后,粵劇的紅色基因一直延續下來,涌現出許多弘揚民族精神、鼓舞斗爭士氣的優秀創作,粵劇本身也在與時代精神共振當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名伶馬師曾、薛覺先、白駒榮、紅線女等云集廣州,20世紀50年代廣州的粵劇藝術大放異彩,涌現出《搜書院》《山鄉風云》等經典劇目。1958年,廣東粵劇院正式成立。1960年和1962年先后創立廣東粵劇學校和廣東粵劇學校湛江分校。綜合性專業學校的建立為粵劇的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數以萬計的粵劇曲目被傳承、創新。2009年9月30日,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01年深圳市粵劇院《駝哥的旗》、2007年廣州紅豆粵劇團《刑場上的婚禮》、2014年廣東粵劇院《夢·紅船》、2016年廣東粵劇院《還金記》等等,這些都是粵劇現代劇目上的重要創作。
一面是新劇的創作,一面是經典劇目的復排?!度蚁铩贰对』瘌P凰》《初心》《青春作伴》……對于近些年廣東的粵劇紅色作品,許多粵劇觀眾都諳熟于心。
對于“紅色題材”,張晉瓊有著自己的理解:“在近百年的歷程中,從紅色革命題材到謳歌新時代的作品,粵劇始終有一種積極昂揚的精神狀態,這就是因為粵劇濃重的紅色血脈。”
歷代的粵劇人不僅傳承了粵劇的音樂、唱腔,更與時俱進地融入了新的舞臺樣式和時代精神?!拔覀儗⒃S多經典劇目的復排作為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們看到通過幾代粵劇人的努力,已經將革命經典播撒進觀眾心中?!睆垥x瓊感慨道,身為國家一級編劇的她更深知復排的難度所在。“其中,《山鄉風云》 從1965年首演到1978年、2007年再到現在,我們一直在不斷創作。通過經典復排,弘揚紅色精神,這是我們藝術舞臺的方式。”
最好的時代
粵劇的紅色基因不僅體現在劇目的創作中,更體現在從老一輩藝術家到新生代粵劇人的傳承之中。
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身兼數職,但無論何時,粵劇演員的身份永遠被放在首位。她能文能武,以專業的功底和飽滿的演繹狀態參與主演了《夢·紅船》《譙國夫人》《紅頭巾》等藝術水準極高的各類粵劇紅色精品。
5月18日晚,“永遠跟黨走”—廣東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場精品展演開幕儀式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舉行。粵劇《還金記》作為開幕式演出劇目上演,受到觀眾戲迷的熱烈追捧。
此前1個月,廣東粵劇院另一力作《鴻勝館》同戲迷們相見。這部重點紅色功夫題材作品,創作歷時兩年。該劇以中國著名南派武術組織“鴻勝館”及其歷史人物為原型,以中國共產黨建立初期的佛山為縮影,講述了20世紀初社會變革浪潮中,佛山鴻勝館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畏艱險成立紅色工會的故事。
總導演丁凡表示,創作要講“情”,要把對黨的感情、對人民的感情和對武術的感情結合在一起,完成一部走心的、有血有肉的南派紅色作品。
“我們在傳統文化中挖掘當代的精神,去舞臺中復活它的基因。如傳統劇目的復排、新創劇目的打造、代表性人物的推出,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是前所未有的?!睆垥x瓊向記者感慨,“這是廣東粵劇最好的時代。”
硝煙不再,在新時代的沃土中,“南國紅豆”依然昂揚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