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州市惠陽區秋長街道,10個生意人中,大約有四五人從事吉他及相關行業。給他們一把吉他,基本都能輕彈一曲。
作為葉挺將軍的故鄉,這是一座充滿傳奇而又浪漫的小鎮。在不到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0多家吉他企業聚集在此,芬達、馬丁等國內外知名吉他品牌在這里生產。不少吉他企業逐步完成從“貼牌”到自主品牌的轉型升級,創立品牌約100個。
經過近30年的潛心耕耘,惠陽吉他產量約占全國60%、全球25%,尤克里里的銷量更是占全球80%。而惠陽的吉他產業主要集中在秋長街道,每年約有900萬把吉他從這里銷往世界各地,總體產值20億元左右,整體從業人員達3萬人。
與其他吉他生產基地相比,惠陽吉他產業不僅產量巨大,產業鏈也很完整。琴弦、撥片、拾音器、調節桿……方圓兩公里之內,可以買齊一把吉他所有配件,大大降低了吉他的生產周期。
恩雅樂器是惠陽吉他產業在疫情之下實現“逆襲”的企業之一,今年營業額實現了40%左右的增幅。記者實地探訪當天,工廠里一片繁忙景象,流水線上的技術工人各司其職。
在這里,每一把木吉他都要經過拋光、打磨、粘合、噴漆、調音等100多道工序,從最初的制作到出廠需要50天左右的時間。雖然有激光開料、機械臂等自動化機械輔助,但大部分還是要靠手工完成。幾乎每一道工序都是人與樂器的溝通,才能把音符和音域調整到最好的狀態。
兩公里之外,國內外知名吉他品牌法麗達所屬的惠州全豐公司今年3月末停產清算,恩雅樂器5月買下了其工廠的設備和材料,并且已經重新投產。目前,恩雅樂器兩個廠區工人總數約150人,吉他總產量可以達到每月近3萬把。
“舉辦吉他文化藝術節,啟動吉他文化創意產業園建設,普及吉他文化藝術教育。”今年5月,瞄準“中國吉他產業之都”的惠陽連續第4年將吉他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積極謀劃吉他文章,未來力爭全區中小學生都會彈吉他,用一把小吉他彈出一個大的產業夢。
【南方日報記者】糜朝霞
【攝影】王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