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中報季落下帷幕,滬、深兩市651家廣東上市公司如期公布了“成績單”。從半年報披露的情況看,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行業仍然承壓,但是超八成的廣東上市公司均實現盈利,整體業績優于全國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對比一季度,二季度的業績有著明顯修復,科創板、創業板等“新經濟”企業利潤增長勁頭足,折射出廣東實體經濟暖意漸濃、蓄勢待發的景象。
龍頭股業績保持穩定
據廣東證監局數據顯示,651家上市粵企2020年上半年實現營業總收入3.23萬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以下簡稱“凈利潤”)3110.66億元,盡管同比分別下降了0.99%和13.71%,但明顯優于全國平均水平——3900多家A股上市公司營業總收入和凈利潤分別下降了1.84%和18.03%。
從總量上看,廣東536家上市公司實現盈利,比一季度增加了84家,盈利面迅速擴大到82.33%。進一步分析,其中298家公司的凈利潤同比增長,113家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超50%,73家公司實現翻倍,27家扭虧為盈。
若將第二季度的數據從半年報中抽離,暖意更濃。廣東651家上市公司第二季度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環比增長24.58%和67.78%,558家公司盈利,盈利面超85%。
“廣東上市公司業績表現較一季度而言,已出現明顯的邊際改善,部分公司二季度增速已恢復正增長,復蘇明顯,這得益于政府對企業的減稅等有效扶持,也說明了廣東企業韌性強、潛力大。”中山證券研究所所長、首席經濟學家李湛說。
以凈利潤為指標排序,占據前十位的上市粵企依次是中國平安、招商銀行、美的集團、萬科、保利發展、中信證券、格力電器、廣發證券、中廣核和工業富聯,與去年同期差距不大,龍頭股保持了業績穩定,是廣東上市粵企的“壓艙石”。
以另一個凸顯盈利能力的財務指標——每股收益進行排序,排在前十的則是華大基因、中國平安、邁瑞醫療、華盛昌、拓斯達、中船防務、金溢科技、美的集團、招商銀行和寶萊特。
華大基因以每股收益4.13元領跑。疫情期間,為提升新冠病毒核酸精準檢測能力,華大基因推出“火眼”實驗室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服務,有效地緩解了疫情防控的壓力,也受益于市場對試劑盒的需求增長而迎來業績爆發。
財報數據顯示,華大基因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1.08億元,同比增長218.0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6.51億元,同比增長734.19%。
實體經濟呈恢復向好趨勢
651家上市粵企中,有614家是實體企業。進一步梳理其財報,不僅能發現實體經濟恢復向好的趨勢,還能看見醫藥企業以及農林牧漁、食品等部分行業的逆勢增長。
“國外的需求非常大,我們訂單接不過來,生產多少他們要多少。”有著“呼吸機一哥”之稱的邁瑞醫療董事長李西廷告訴記者,在疫情期間,這家深圳醫療器械企業收到來自100多個國家如雪片一般的訂單,盡管呼吸機、監護儀等設備產能不斷擴大,仍供不應求。
邁瑞醫療2020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05.64億元,同比增長28.75%,這是公司上市以來,半年收入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實現凈利潤34.54億元,同比增長45.78%。
有著“基因第一股”之稱的達安基因,背靠中山大學的科研實力,其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和華大基因研發的試劑盒均進入國家藥監局首批快速審批通道。
2020年上半年,達安基因取得21.32億元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13.6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78億元,較上年同期暴增1186.48%。
除了主業與“抗疫”“防疫”相關的上市粵企,廣東農林牧漁和食品制造業的上市公司也迎來持續增長。16家上市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906.63億元、凈利潤108.5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58%和58.31%。其中,溫氏股份凈利潤達41.53億元,同比增長200.33%。
電子、通信制造業占廣東上市公司的比例較大,143家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上市公司實現凈利潤280.47億元,同比增長7.47%。55家通用和專用設備制造業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01.55億元、凈利潤96.5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3.43%和42.32%。
疫情的陰霾仍未散去,金融、地產行業收益在下滑,交通運輸、文娛影視、餐飲住宿等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則嚴重受挫。南方航空上半年虧損金額達81.74億元;粵高速上半年虧損600萬元,為上市以來首次虧損;金逸影視虧損1.36億元,同比下降668.53%。
九成科創板上市粵企盈利
經濟結構轉型,讓中國“新經濟”展現新活力,以科創板、創業板上市公司為代表的“新經濟”企業,也展示出更加銳意的姿態和迸發的勁頭。
作為2020年上市的首家科創板企業——位于廣州黃埔的潔特生物交出了靚麗的財報,其2020年上半年營業收入2.69億元,同比增長184.86%;凈利潤1.10億元,同比增長352.63%。
由于防疫類防護用品的急劇需求,主營生物耗材的潔特生物加大了對防護產品的投入,快速擴充口罩生產線,不斷完善防護產品的結構、擴大產能,從而實現了快速增長。
位于深圳寶安區星輝科技園的歐陸通,是創業板注冊制改革后首批上市的企業之一。財報顯示,歐陸通2020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8.27億元,同比增長54.34%,凈利潤7947.36萬元,同比增長145.38%。
搞技術出身的歐陸通董事長王合球告訴記者,公司成立20多年來,只專注于做好電源設備,不斷投入研發加速國產替代,才得以成為該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
上述公司業績步入“快車道”,是廣東科創板、創業板的上市企業“挑起大梁”的縮影。從半年報來看,廣東科創板上市公司業績表現出彩,超九成公司上半年盈利,三分之二的企業凈利潤超去年同期,紫晶存儲、瑞松科技、百奧泰、震有科技等上半年均實現了兩位數的凈利增速。
在深圳這塊創新創業的熱土,“新經濟”唱主角的趨勢更加明顯。據深圳證監局的數據顯示,深圳13家科創板上市公司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分別增長23.91%、15.44%,表現亮眼;創業板99家上市公司則分別增長5.97%和19.41%。
“在政府政策大力扶持及創業板改革的背景下,廣東整體‘新經濟’企業發展勢頭強勁,帶動整體市場實現穩中向好發展?!崩钫恐赋?。
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影響下,仍有超過半數的科創板企業的研發投入總額占營業收入比例超10%,讓“含科量”不斷領先。
其中,微芯生物研發投入總額為5909萬元,占總營業收入的53.44%;燕麥科技主打智能制造高新技術,開普云研發數字內容管理和大數據相關技術,這兩家公司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在20%以上。
擬上市“后備軍”充足
廣東省不僅擁有數量最多的上市企業,也擁有最為龐大的擬上市企業的“后備軍”企業資源庫。廣東高新技術企業超5萬家,位居全國第一。省內上市資源豐富,“三創四新”公司數量眾多。
今年以來,監管部門不斷推出政策“禮包”,為企業上市創造“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讓企業上市意愿更加積極。
廣東證監局表示,已有62家公司在廣東證監局辦理了上市輔導備案,同比增長約30%。同時,這些新增的擬上市公司中,大多數是新材料、新能源、新模式、專用設備、信息技術、軟件服務等領域的優質企業,是廣東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量。
深圳證監局在落實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落地的過程中,通過積極開展相關調查研究、引導轄區機構探索業務轉型等方式,支持推動轄區符合創業板定位的企業在創業板發行或重組上市。
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提出,爭取用3年時間推動廣州市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30家,其中新增上交所科創板、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公司20家。
南方日報記者 張艷 見習記者 周美霖
策劃:謝美琴